云中山
云中山 位于山西省北部,吕梁山脉北段分支,呈东北——西南走向,长达百余里。因山中云雾缭绕,山峰隐现于云雾之中而得名。主峰老君洞位于原平西北部,海拔2393米。
红军过草地时军需处长分棉衣,自己却冻死的故事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红桃2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同步练习题
一、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括号里
1、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须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3、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忽然袭激。()
二、联系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1)见到将军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也不敢走开。
(2)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将军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3)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外,还能说什么呢?
2、课题“丰碑”的含义是:
(1)高大的碑。
(2)赞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他是将军和战士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3)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后,看上去像一座红桃2的丰碑。
三、阅读片断,按要求做题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1、解释下列词语:
镇定。
安详。
2、判断下面的句子,选择哪条是比喻句
萤火虫尾部的一粒发光的东西,好像挂着灯笼一样。
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3、填空:
老战士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说明他;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安详,说明他;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身上,表现了他--------。
一. 文章概述: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行军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故事,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二. 文章结构:
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事情发生的环境。“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里”,“红军战士穿着刚刚发下的旧棉衣”,“顶风冒雪前进”。
第2自然段:风雪中,人们发现一位老战士冻死在冰崖旁。接着,具体细致地写了军长感情发生的变化。以军长感情变化为线索,讲述了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红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
第3自然段:写红军队伍在风雪中继续前进,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变成了一座红桃2的丰碑。
三. 分析讲解
1. 生字
(1)字音:本课生字较多,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
崖:要注意它的读音应为“yá”不读“ái”。
(2)字形: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这些字的字形。
碑:左边为石字旁,碑指石碑,所以为石字旁,右边是卑,表示读音,注意中间的一撇是从上面贯通下来的。
冻:左边是“冫”不是“氵”带有“冫”的字大都与寒冷有关,如“冷、冰、凉、寒”等。
漫:要注意与“慢”相区别,漫指到处都是,充满。如:漫山遍野、黄沙漫天、弥漫,还可以指随便,不受约束。如:漫谈、漫无限制等。
肌:要与“饥”相区别。
需:要与“须”相区别。需,指需要、想要的东西。如:需求。还指需用的东西,如:军需。须原来指胡须,如:须发、须眉、须子。后来也指“须要”,是要注意的东西,如:必须努力、务须注意等。
(3)词语解释:
丰碑:高大的石碑,课文中比喻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伟大的形象。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坨,成块或成堆的。冰坨,大冰块、大冰堆。课文中比喻严寒中冰雪覆盖的云中山。
2. 理解课文
这个故事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大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前能先收集一些有关红军的资料,了解一些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课文以军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从侧面描写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篇课文。
(1)军长的变化。
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主线——军长的情感变化,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读读几个句子。
①军长听了一愣,疾步朝长长的队伍前面走去。
②他为什么没穿棉衣?为什么没有发给他棉衣?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猛然,他转过身向旁边的人喊:“把军需处长给我找来!”
③ “警卫员,立刻把军需处长叫来!”
④满脸怒气的军长突然冷静下来,他向前走了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睛。
这几个句子是描写军长感情变化的句子,知道了军长感情变化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来看看描写军需处长的句子。
(2)军需处长的外貌。下面这段话是全文中重点的重点,让我们先来读读。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
(3)体会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了环境描写,如:狂风怒吼、大雪纷飞、风雪弥漫。“风,更猛了!雪,更大了!”等词句。突出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与课文中军长神态、动作的变化以及军需处长的牺牲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4)理解课题——丰碑
课文最后写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红桃2的丰碑”,对这句话我们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当时的环境,冰雪本身是晶莹的,而联系军需处长的做法和军长及其他战士的表现(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睛),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这里“晶莹的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军长和战友们心中永存的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后来者,对军需处长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永远的缅怀。
课文最后写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红桃2的丰碑”,对这句话我们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当时的环境,冰雪本身是晶莹的,而联系军需处长的做法和军长及其他战士的表现(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睛),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这里“晶莹的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军长和战友们心中永存的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后来者,对军需处长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永远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