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高楼入青天
作品信息【名称】《拟古·高楼入青天》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
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
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
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1]
作品解析诗写一位女子月夜奏瑟时的情感活动,颇富象征意义。
前四句烘托环境。一个“入”字,既形容楼之高,暗示人物住处,又与第三句“欲堕”照应,遣词自然精练。同时,诗人更借高楼、青天、白玉堂、明月、清光等一系列纤尘不染、冰清玉洁之物来映衬下文“美人”的高雅绝俗,以物衬人,使得诗作开篇便妙。
“遥夜”四句引出人物和事件。“罗衣”,见人之仪态、身份,“沾秋霜”,既点明时令,又以秋夜白霜为人物增色,初步展示了“美人”的静态美。“含情弄柔瑟”,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上力。“瑟”而冠以“柔”,不说弹而说“弄”,而且“弄”时“含情”,寥寥五个字,生动地表现出美人弹瑟的动态美。《陌上桑》是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描写一个名叫罗敷的美貌女子对丈夫的真挚感情,这里,诗人意在借此曲从侧面暗示“美人”的心理活动,并遥启末二句的愿望。
“弦声”四句极写曲调的激烈飞扬。一个“何”字,见出激烈的程度;“风卷绕飞梁”,力状疾徐变化的频率。接下去,又借行人的徘徊和栖鸟的回翔作侧面烘托,进一步渲染弦声的感染力,令人于文字之外生发出无穷的想象,可谓虚笔传神。
最后四句,以“美人”的口吻吐露情怀。“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拈出“苦”、“伤”二字,将心境与曲调揉合在一起,付诸“弦声”。“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宕开一笔,既点出心境之“苦”是由于未逢“同心者”而造成,又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寻觅”同心者”的热切愿望。这种艺术造境,浑成自然,绝非矜奇斗丽者所能达到。
中国古代诗人写“美人”,往往借以自喻。李白一生苦乏知己而又渴望得到知己,则他笔下的那位“美人”既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痴情女子的传神写照,又含有他自己心灵的投影,是不难理解的。诗的形象,也因此而获得更其深广的内涵,耐人寻味。[2]
作者简介李白[3](701-762)
李白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