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6-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凤山镇

1、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凤山镇凤山镇位于福州市罗源县城关,地处罗源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2.2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农业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6万人。交通便捷,到省会城市福州及长乐国际机场不足1小时路程,距正在建设的福温铁路罗源站仅3公里,104国道、罗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496 1万元,农业总产值2553万元,工业总产值13240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7530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8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8元。先后被省、市评为“福建省文明乡镇”、“福州市文明乡镇”、“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明星镇”、“福建省百强乡镇”、“福建省科技示范乡镇”、“福建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乡镇”、“福建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福州市最佳乡镇”等。本数据来源于王朝地图,最终结果以王朝地图数据为准。

一、内设机构及领导配备

凤山镇党政工作机构设置五个办公室,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事业单位设置五个服务中心一个执法队,即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队。全镇配备12名领导干部,正科级3名,副科级9名。

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一)西部工业集中区

凤山镇西部工业集中区位于罗源城区西部,于1991年创办,占地面积1 070多亩。十余年来,镇村两级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进行水、电、路、通讯等“四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园区内落地企40多家,产值上亿元,从业人员近千名。其中,上规模企业有恒源食品有限公司、帅孚食品有限公司、 东方石材厂、洪之洋家具厂等。

(二)九龙坂工业区

凤山镇九龙坂工业区位于镇区东部余家塘,于2002年8月设立,占地面积500多亩。该工业区主要是引进创办外向型的石板材企业,目前已落地企业有罗源闽磊石业有限公司、弘达石材商贸有限公司、诗巨石业有限公司等,年值近亿元,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家。历史变迁该镇位于县境中部,离罗源湾2.5公里,三面环山,东面临海。民国31年有一份邮政部门《视察员查视罗源湾三等邮局局务报告书》称:“全城人口约1.5万人,商业萧条,地方经济不景气,与邻近重要市镇无大联系,该处无工厂……县立初级中学一校,学生约百人,小学计6所。”民国37年,城区有街道28条,巷道34条,主要街道宽3~4米,巷道宽多1米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5年拓宽南大路的桥南古道接通104国道,建成凤南路,宽10米。1956年,罗源电厂改为公私合营,装机容量40千瓦。1957~1958年拓宽司前街至10米,铺以方整石。1958年新辟通场路,拓宽西大路至14米。1958年7月、1971年、1976年11月先后建成白塔、潮格、中房溪百丈水电站后,三站合并称为罗源百丈水电站。拥有厂房18座,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居民普遍用上电灯照明,安装300多盏路灯。1979年3月建成罗源自来水厂,日供水2000吨,居民开始吃上自来水。1979年12月,在渡头山顶建成电视差转台。

70~80年代,县城又陆续拓宽、新建南大路、司前街、北大路、通场路、东环城路、北环城路、凤南路等。1985年普查,城区房屋建筑总面积64.4万余平方米,其中1949年以前的只有17.3万多平方米,占26.94%,1980~1985年,新建房屋20.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1.68%。1985年10月,由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罗源县城区总体规划》,1986年10月,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付诸实施。1987~1990年又建新房约9.3万平方米。1986年新建的中心市场,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为3层框架结构,固定与临时摊位785家。1987年9月,又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可接收中央电视台节目。

进入90年代,商业、交通业均有发展,1990年全镇社会商品零售额4975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4486万元,全镇有机动车辆206辆,每天有6班次长途汽车通向外地。道路拓宽改建和街景建设均结合旧城改造进行,1992年开始拓宽改建罗川路,该路原是104国道线上罗源境内横贯城关南大门地段的街道,街容杂乱,路面狭窄,店屋低矮破旧,交通拥挤。1992年7月投资1631万元动工改建罗川路,1993年8月20日竣工通车。拓建后,宽32米,长3公里,水泥道面,直抵罗源湾开发区。羽绒厂至东门坝1公里路段,用绿色护栏将大路分隔成14米宽的主车道,路灯排列成行,道路两侧的航运大楼、烟草大楼、长途汽车站、莲花城、交警大楼,圣水古街等楼房拔地而起。1993年4月松山围垦堵口成功,为罗源城区建设提供2306公顷土地,同年6月,县人民政府委托天津规划设计院编制《罗源湾城市总体规划》,先后按城市总体规划又拓建通场路、北门街、司前街、四坊街、南大路、东大路、东环路等8条市区主要街道,拆迁旧房14.6万平方米,新建、扩建楼宇153幢,改造拓宽道路5080米,浇注水泥路面7.65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拓建城区东环路,于1994年12月建成,宽32.5米,长480米的水泥大道,并在路南端与东门桥、东大路、江尾下新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上,新置裙高0.56米,直径16.8米的环岛,沿街楼宇建筑,清新别致。繁华的中心市场、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电大楼、商业城等高楼,与环岛象征“罗川腾飞”的高杆灯。组成一幅罗源新街景。在旧城改造实施4年中,拆迁旧房13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楼屋30多万平方米,主要商业服务网点有37处。为了根本上改变城区供水紧张,确定扩建自来水厂规模为1.2万吨/日,1994年10月20日竣工,供水能力达2万吨/日,城区人口供水普及率96%。1993~1994年投资70多万元,用于扩大中、小学校园面积,增添教学设备,并兴建养老院,妥善安置五保户,投资30多万改善市政设施。1994年又建成莲花山公园中的4座亭,上山汽车公路2公里,移植各种树木花卉12万株。

1994年末,城区街巷道路总长14.71公里,其中可通汽车的6.31公里,除上路衙、马房衙、登波衙未改造外,其余均铺砌方整石或水泥路面,共有排水沟34条,总长12.2公里。镇上有中学2所,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小学6所,建筑面积9295平方米;医疗卫生单位13个,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电影院2座,建筑面积2389平方米,体育场1座,占地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89平方米。全镇辖11个居(村)委员会,8828户,3040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元[1]。

2、湖北省罗田县凤山镇湖北省罗田县凤山镇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山区城镇,地处湖北省和黄冈市东部的大别山腹地,

凤山镇
罗田县凤山镇图片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全镇版图面积257平方公里,辖47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23 家镇办企业、1个镇属林场,总人口 13 万,其中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万, 城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凤山,人口119689人,面积256.5平方千米。辖5个居委会、47个村委会:万密斋、饼子铺、淘金寺、金马、土门坳、蔬菜、鸟雀林、土门坳、合家畈、栗子坳、六十石、三里桥、老塔山、李蟒岩、王家园、上石源河、槐树坳、花石桥、丰衣坳、登场坳、碾石河、晒谷石、十里铺、中石源河、瓦窑岭、河东街、桥南、七里牌、栗林咀、龚家河、覆船山、徐家河、二廊庙、叶家河、大雾山、簰形湾、祝家山、大人冲、乌岩、李家坪、李家楼、白杨冲、鲇鱼丘、杨家湾、周家沟、长塘坳、大塘塆、易家岩、饼子铺、李家咀、王道山、昔阳冲。

凤山镇资源充裕,物产丰富,镇内有良田41000 亩、优质板栗基地45000 亩、药材基地10000 亩、蔬菜基地8000 亩、绿茶基地8000 亩、银杏基地10000 亩、竹木林地面积30万亩、优质花岗岩石材蕴藏量300万立方米。

凤山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3 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4760 万元,财政收入145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 元,完成企业总产值145284 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3613 万元,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1670 万元。该镇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综合考评在市、县均是名列前茅,经济已经迈入了快车道。

凤山镇社会发展状况良好。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城乡文明程度有了极大提升,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突破,整个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3、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乡镇概况

凤山镇

凤山镇地处凤庆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儒文化荟萃之地,著名“滇红”茶的发源地。

全镇国土总面积218.316平方公里,东与洛党、小湾两镇相接,南与三岔河镇相连,西至勐佑镇、德思里乡,北与大寺乡相邻,境内群山纵横、山峦起伏,最高海拔2863米,最低海拔1472米,森林覆盖率为28%。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6.6℃。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1307毫米。云保公路、云凤公路环城而过。蜿蜒美丽的迎春河从县城淙淙而过,奔向云县,最后汇入奔腾汹涌的澜沧江。凤山镇有耕地面积38121亩,林业用地面积13274.7亩。

全镇辖18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8个自然村,362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回、彝、白、佤族等20多种民族。镇属企业4个(红砖厂、乌骨鸡养殖场、街道医院、大黑龙潭箐茶园),村办企业41个,2006年末总人口71836人,其中农业人口5193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全镇辖区内共有13条公路,总里程120公里。主要产业为茶产业、核桃产业、畜牧业、服务业。传承优秀的茶文化,近年来全镇做强做大茶产业,建设了东山万亩茶海以及中国滇红第一村安石。农村经济2006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650.3万元,财政收入达58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3元,人均比上年增收15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500元,粮食总产量1454.9万公斤。到2007年,全镇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3663.09亩,有新老茶园总面积59123亩,可采面积达43916亩,全镇上半年完成茶叶产量1506吨,实现产值7530万元。核桃产业是继茶叶产业之后的又一项朝阳产业、利民产业。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泡核桃产业的建设机遇,围绕县委、政府提出把凤庆建设成为泡核桃大县的目标,至2006年止全镇共发展核桃56400亩,投产面积6514亩,2007年计划发展泡核桃面积2.5万亩。

凤山镇是著名滇红茶的发源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茶文化氛围。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高优生态茶园作为全镇的重点工作来抓,茶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连续几年的建设,茶叶成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在东山村建设了万亩茶海,优化茶园管理,全面打造了中国滇红第一村安石。到2007年,全镇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3663.09亩,有新老茶园总面积59123亩,可采面积达43916亩,全镇上半年完成茶叶产量1506吨,实现产值7530万元,完成计划产量任务的44.3%,当年完成新植高优生态茶园4236.9亩。人口卫生全镇辖区内共有1个县医院,1个县级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中医院,1个计生服务站。 截止2007年9月30日止,全镇的年初人口为71808人,年末人口为72049人,出生人数496人,出生率为6.90‰,其中一孩371人,一孩率为74.80%;二孩122人,二孩率为24.60%。计划内三孩3人。在出生人数496人中计划内出生494人,计划生育率为99.60%。自增人数195人,自增率为2.71‰。全镇有已婚育龄妇女14151人,已采取措施的有12668人,综合节育率为89.52%,其中男女扎2577人,绝育率为18.21%,放环9769人,放环率为68.70%,三术合计12299人,三术率为96.93%,服药、打针、用套369人。全镇农业人口办理独生子女证人户1678户,办证率为59.89%。

凤山镇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目前,全镇参合人数达16120户47931人,参合率达95%。上半年总付门诊费4782人次86027元,兑付住院补偿费719人1099664元文化教育教育硬件:现有学校42所(含县直中学),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25所,初小13所。有在校学生8981人,其中:初中3469人,小学5512人,在读幼儿园1289人,学校占地1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7.14万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5.4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1.4平方米。全镇现已有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2所,模式二7所,模式一9所。

软件建设:全镇现有教职工623人(含代课教师15人),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小学100%,初中98%。

入学率:全镇现共有总人口71836人,其中:7—12周岁5514人,已入学5512人,小学入学率99.96%,13—15周岁2743人,已入学2742人,初中入学率99.96%,4—6岁2148人,已入学1289人,幼儿入园率60%。历史文化凤山镇以儒文化为主,各民族文化共融和谐发展。1950年2月,凤山开始征收1949年公粮,1950年5月初,成立了征粮剿匪委员会,1951年4月26日,成立抗美援朝会。主要文物和景点有:

1、凤庆文庙 凤庆文庙始建于明万历34年(1606年),属云南省八大文庙之一,整个建设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历史研究价值,曾先后被列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凤山公园 凤山,素有“凤山凝烟”之美称。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天高云低,烟雾迷漫,是过去顺宁十景中的“凤岫凝烟”景观。

3、烈士陵园 位于县城凤山中,陵园内筑有烈士墓17冢,近年来增修了花园,培植了花木,修缮了石板广场,新建了烈士纪念馆,展示了当年烈士的丰功伟绩。

4、莲净庵 莲净庵又称新寺,位于凤庆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间修建, 198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莲净庵为全县佛教开放寺院,并在此建立了佛教协会,是凤城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5、东山宫 又名万祥寺、东山寺,位于县城东。1985年凤庆道教协会在此成立,近年来,寺院得到了扩大和修缮,现为凤庆道教活动的中心场所。

6、红龟山文笔塔 红龟山文笔塔建于清光绪12—14年(1886—1888年),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龚传文将军墓 龚传文将军墓位于凤山镇大有村境内。

7、中国滇红第一村安石村 位于县城西北部,安石村主要景观是6500多亩连片生态茶园,品种多样的经济林果和林荫群中的特色民居,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5%,建成沼气池556口。深入其中,颇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风貌,是凤庆、临沧、云南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8、青龙桥 是云南省境内澜沧江上三座古桥之一,它是古代滇西南连接内地的重要通道,中原的先进文化从这里传入凤庆,凤庆的特色产品和民族风情从这里走向中原,走向世界。

9云山崖子 座落于县城西面5公里落星村境内,有一巨石如鱼,瀑布飞流而下,四面青山环绕,绿树成荫, 1988年被县人民政府定为自然保护游览区。

10盘陀石 在城西2.5公里的后山办事处境内。清嘉庆十四年(1809)僧照慧建。民风民俗凤山镇现有汉、彝、苗、白、回、傣、满、佤、藏、壮、布依、布朗、纳西、哈尼、景颇、阿昌、傈僳、黎、蒙古、满族等20种民族,现有民族11327人。正月初二开始,直至元宵节为止,凤山都要进行龙灯表演。三月十五日,龙华胜会,信徒们多到新寺、东山寺、三清观、太阳宫参加庙会;正月十五日,佛教徒上元会;二月十九日,观音会。在节庆活动上,信徒或游客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不拘老少贫富,参加完祭拜仪式后,共同就餐,人与人之间形成祥和友善的良好关系。凤山具有浓郁动人的彝族风情,等上、金平、安石以及大部分村寨农户都会烤制清香四溢的“百抖茶”,会唱淳朴热烈的彝族山歌,习惯以奔放激昂的打歌来休闲娱乐。凤山最具特色的产品是名扬海内外的滇红茶,最具特色的美味小吃是粑粑卷。凤山镇民间乐器繁多,大多为宗教乐器,最具特色的是佛教洞经会乐器,如今凤庆的洞经音乐已逐步走向全省、全国,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而最具特色的歌曲为民间小调打歌调、《送郎调》、《祝英台》、《孟姜女》等,所唱的词相近,但曲调各异。凤山传统文化以儒文化为主,现存的凤庆文庙,其建筑风格,以及高及三尺的孔子铜像,都在极具代表性地继承和发扬着底蕴深厚的儒文化。基础设施凤山镇现有水库 5 座(平村小江边水库、安石大浪坝水库、上寨黑龙塘水库、东山一棵珠水库、老君山水库),小水窖 105 个,排水沟渠402 条,全镇22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视、通电话。全镇共建成沼气池5928 口,有14 个沼气村。共有4个社区,有1个综合休闲娱乐场地世纪广场,群众打歌跳舞的主要场地街心花园以及二号路群众健身广场,四个社区设有4个群众文艺活动室。全镇共有 22个村(社区)卫生室,各项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中。

4、黑龙江省通河县凤山镇凤山镇位于小兴安岭南麓,通河县城北部,东与三站、清河接壤,北邻铁力,西毗木兰,距县城四十三公里,鸡讷公路南北贯通,乌隆森林铁路在镇内通过。全镇辖十个行政村,二十五个自然屯,全镇共2538户,8793口人.全镇总面积为1861.61平方公里,凤山镇和平村为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

凤山镇,原名“凤凰砬子”。传说早年从凤阳屯西南山飞来一只凤凰落在山上,故名“凤凰砬子”。原属通河县管辖,1929年从通河县划出,设置凤山设治局,为设治局驻地。东北沦陷后,1933年“改局为县”,为凤山县城。1939年6月,撤销凤山县,并入通河县,设凤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凤山区,后改为第八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凤山乡。1958年10月,改称凤山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凤山乡。1985年8月,改为凤山镇。

凤山镇地势北高南低,多数村屯坐落在山间平地处,山地面积总数占90%以上。大小山脉呈口袋形包绕村屯,有名山峰18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白石砬子、元蘑顶子、岔林岭等,山间溪涧清澈,林木葱郁,山脉波壮起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小镇,是全县山产品重要产地和北药生产基地。

凤山镇属山区气候,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多雨潮湿,冬季风小雪大,初霜期在9月20日—10月5日,终霜期4月25日—5月15日,无霜期105—110天,有效积温在2000—2200℃,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主要集中在六、七、八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凤山镇地处山区腹部,林产品得天独厚,全镇森林面积约占总面积90%左右,红松、落叶松、水曲柳、黄菠萝、秋子等珍贵树种驰名中外。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马路、野猪、熊、狍子、山羊、水獭、野鸡、飞龙等珍贵禽兽。野生植物有名贵药材山参、刺五加、五味子等百余种,野生食用菌如山木耳、圆蘑、猴头等产量甚高,是通河县林产品重要产地之一。

凤山镇境内矿产有金、大理石、石英、石灰石资源有待开发开采。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岔林河、蚂螂河、大小泡泽及小型水库60余个。

旅游景点有岔林河漂流、青峰山庄、乌龙国际狩猎场、石猴山冰湖旅游区等,岔林河漂流被评为全省十大漂流旅游景区之一。可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平顶山风景区、八个砬子风景区、凤凰砬子风景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凤山镇,在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发展本地自然优势,利用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事业,招商引资,开发资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以新的姿态出现在通河大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名镇。

5、广西区柳城县凤山镇地理位置[2]凤山镇位于柳城县南部。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2.34万人;2005年末总人口2.36

凤山镇
凤山镇睡美人山的景色

[3]

万人;耕地面积3.4万多亩。地处融江、柳江、龙江河畔、三条江于镇内交汇、四山(鸾山、穿山、网山、龙船山)朝拱之地。上通融水、融安、三江三县,直到贵州省,下达柳州、梧州、广州。水资源、硅矿资源十分丰富,水路交通便利。距209国道11公里,距县城和柳州市分别为33公里、44公里,陆路、水路交通十分便。乡镇概况[4]壮、汉、苗、瑶、仫佬、侗、水等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居多,耕地面积2746公顷,其中水田1024公顷,畲地1722公顷。1997年10月16日,凤山镇被柳州市人民政府划定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

凤山镇
凤山镇的鸾山灵龟

农业生产全镇耕地面积2235公顷,甘蔗是该镇的主要经济支柱。凤山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对河村西瓜、头塘、二塘村慈姑、莲藕、大湾村 柑、大塘、思练村桑蚕等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一优势”的生产格局。200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0.96亿元,进厂原料蔗11.62万吨,乡镇企业总产值 3.57亿元,财政总收入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2元。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562.8万元,进厂原料蔗8.52万吨,乡镇企业总产值8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经济发展2004年,凤山镇投入资金20万多元,更新维修凤山、大岸、铁炉等抽水船,硬化部分渠道;筹集370万

凤山镇
凤山镇的龙船山形似龙船

元的农网改造民心工程完工,6900多户城乡居民用上便宜电;通讯网络实现移动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覆盖凤山集镇外的对河、头塘、二塘3个村民委,安装电话1300多部;塘进、荡平、沙泥、骆家、李家、杨家、大塘7个自然屯安装了闭路电视。

2004年8月,凤山镇引进柳州市佳诺有色金属公司,该公司投资200万元,预计年产“锌包钢”40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实现税利500万元,产品全部销往国际市场;引进资金50万元建设一个大型的石灰窑,建成后每日生产石灰100吨,年实现产值600万元,实现税利60万元。

该镇矿产资源丰富,有大量卵石(石英石含量达99%以上),石灰石、耐火材料可开发利用。境内的开山寺在全国乃至东南亚有一定的影响,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来烧香拜佛的群众达5万多人。特色产品[2]驰名区内外有300多年历史的特产云片糕,数百年畅销不衰,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农副产品展销会倍受商家的青睐。行政区划镇辖二塘、头塘、旧县、对河、凤山、南丹、思练、大塘、大湾9个村民委员会和凤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共64个自然屯。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7所、卫生院1所。

6、广西区博白县凤山镇凤山镇位于博白县中部,距县城38公里。全镇总面积155平方公里,辖17个村(居)委会,3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万多人。

全镇耕地面积29700亩,人均耕地0.4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2.26万吨,农业总产值7854万元。辖区内建有黑泥冲、老鸦山、大虫坑等8座中小型水库,生活和生产用水用电均可满足需求。

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1265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00万元,财政收入19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200元。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盛产优质水稻、瘦肉型猪、三黄鸡、狮头鹅、桂圆肉、杨梅等,素有“梅乡”之称。全镇有化工、铸造、养殖、桂圆加工、竹编加工、饮食、服务等行业。

该镇现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1 8所、幼儿园10所,在职教师598人,在校学生12270人。

7、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凤山镇凤山镇位于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西南部, 距矿区中心2.5公 里。凤山镇交通十分便利,井矿与贾凤两条县级公路在风山镇区交汇。向南至井隆天长镇与307国道连通。向北与省道平涉公 路连通。凤张铁路支线与石太路连接,在井隆矿务局第三矿设凤山站。面积19.79平方千米,全镇4317户,人口14793人。镇政府驻北凤山,辖9个村委会。这里因乡镇政府机关驻北凤山村,故名凤山镇。1958年为高峰公社,1960年区县分开,该社为三、四分社,1963年改为凤山公社,1984年5月改为凤山乡,2001年又改名为凤山镇。

镇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镇域南北开阔,地形起伏不大,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土壤属碳酸钙质土。且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储量大,是生产化工产品和水泥的优质原料。9个村,村村通公路,且主要道路混凝硬化,通电,且大部分村双路供电;通电话,可国内、国际直拨,并在镇域内设有4个电话分站,电话入户率达到63%。可谓交通便利、通讯快捷,为该镇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1年底,全镇共有镇、村办企业27家。

8、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镇政府驻凤山村。面积361.9平方千米,人口4.27万。辖1个社区居委会、33个村委会:凤山;凤山、铁营、上坝、下坝、饽营、石桥、刘营、庙沟、北关、南营、东关、白营、花盆、兰营子、上官营、下官营、朱首营、跑场沟、八郎沟、东头营、抄梁山、坝汉沟、二道沟、团榆树、达来沟、榆树林、千佛寺、沙锦营、陶来营、乌拉海营、元宝山沟、佟栅子坝营。

凤山镇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发展出现欣欣向荣气象。凤山镇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投资200万元完成坝汉沟小流域治理工程面积9000亩;投资150万元,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总治理面积15000亩,辅助造林3995亩,德援造林项目9801亩。同时,依托以工代赈,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投资154万元浆砌渠道1260米,新打机井19眼,铺设地下固定及移动管道6760米,修建农道桥、分水闸、泄水闸、涵洞等。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在养殖业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展奶牛、肉牛、优种羊、优质猪的养殖。奶牛饲养已初具产业化规模,现镇内奶牛存栏1500头,建有规模养殖小区3处,肉牛存栏3500头,年内可出栏1200头,肉类产量650吨。利用小规模大群体型、大户带动型、协会会员型三种不同舍饲圈养模式,养殖优种羊18万只。优质猪饲养量达6万头,年内出栏4万头。种植业上以蔬菜种植和速生林种植为主,全镇种植蔬菜1万亩,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1处。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由本地蔬菜大户与北京蔬菜商建立产供销一条龙销售组织,解决了农民卖菜难问题。全镇栽速生林3000亩,新增杏扁1500亩,使杏扁林总面积达到5000亩,杏扁总产量55万公斤,为农民增收近200万元。

9、贵州黔南自治州福泉市凤山镇在福泉县东南部。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57万,其中苗、布依等民族占56.7%。辖1居委会、10村委会。清为鸡场、羊老、羊昌河、冬青树4团。1932年置凤山镇及冬青、筑王等乡。1942年置凤山镇。1952年划为1镇5乡。1958年撤镇、乡建凤山公社。1984年复置镇。经济作物有油菜、烟草。有七星冲小煤矿。有小学11所。古迹有筑王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凤山,在城厢镇东南14公里,羊老河西侧。人口1550人,有汉、苗等民族。海拔843米。因附近凤凰山得名。是县大牲畜交易市场。贵鲇公路经此。[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