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纹枯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又称云纹病。由层蕈科薄膜革菌属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除为害水稻外,还可侵染大麦、小麦、高粱、玉米、粟、茭白、甘蔗、甘薯、豆类、花生、黄麻、稗草、马唐、李氏禾等15科的植物。全国各水稻区均有发生,70年代前以早稻和单季晚稻受害较重,70年代中期后,杂交水稻发生普遍,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 1、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动侵染源。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的菌丝和菌核也可成为初浸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漂浮菌核粘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温湿度适宜时萌发菌丝,经叶鞘缝伸入叶鞘内侧,从表皮的气孔侵入叶鞘组组或直接刺破表皮侵入叶鞘组织,扩展蔓延,为害形成病斑。病斑表面产生气生菌丝,扩展蔓延,气生菌丝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和在稻丛间扩展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粘附稻株上萌发,也可进行再侵染。被为害稻株4-5天后表现症状。水稻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基部叶鞘为主;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的病源。菌核数量是决定病害流行的基础。每亩残留菌核量达6万粒以上时会引起早稻纹枯病大流行,菌核生活力强,在干燥田里5个月仍有90%以上存活,21个月后还有50%以上存活,水淹半年也有33%存活。病菌侵染和菌核生长适温28-32℃,10℃以下或38℃以上菌丝停止生长。菌核在12-15℃时开始形成,在30-32℃时形成最多,超过40℃很难形成。菌核在27-30℃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1-2天就可萌发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和促进菌核形成。因此气温在20℃以上,田间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气温上升到28-32℃,且连续几天降雨,田间湿度在96%以上,最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流行。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或长久不雨,田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则停止发病或发病迟缓。长期深水灌溉,增加田间湿度,影响水稻根系活力,降低稻株自身抗性;使悬浮水面的菌核萌发侵染部位提高,故发病严重。重化肥轻有机肥、偏氮少磷钾的施肥方法,都会促使水稻生长繁茂、组织柔软、封行早、田间郁闭往好,湿度大,十分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