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虽然只有少数人从事编译方面的工作,但是这门课在理论、技术、方法上都对学生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软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目前各个大学使用的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原书第2版)【原 书 名】 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 (2nd Edition)
【原出版社】 Addison Wesley
【作者】(美)Alfred V.Aho;Monica S.Lam;Ravi Sethi;Jeffrey D.Ullman [同作者作品] [作译者介绍]
【译者】 赵建华;郑滔;戴新宇
【丛 书 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 号】 9787111251217
【出版日期】 2008年12月
【开 本】 16开
【页 码】 631
【版 次】2-1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编译器设计方面的重要主题,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定义和语法制导翻译、运行时刻环境、目标代码生成、代码优化技术、并行性检测以及过程间分析技术,并在相关章节中给出大量的实例。与上一版相比,本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涵盖了编译器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每章中都提供了大量的系统及参考文献。
本书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极佳参考读物。
作译者介绍:)Alfred V.Aho博士是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管本科生教学的副主任,tEEEFe,10w,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及国家工程学院院士,曾获得IEEE的冯·诺伊曼奖。他是《编译原理》(Compiler:Principles,Techniques,andTools)的第一作者。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为量子计算、程式设计语言.编译器和算法等。
Jeffrey D.Ullman博士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已退休。他是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曾获得1996年的Sigmod贡献奖和2000年的Knuth奖等诸多学术奖项,除本书外,他还与Aho合著了《编译原理》,与Hopcroft合著了《自动机理论、语言和计算导论》,并与其他数据库专家合著了数据库方面的名著,如《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AFirst Course in Database Systems)等
Alfred V. Aho是哥伦比亚大学的Lawrence Gussman计算机科学教授。Aho教授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哥伦比亚校友会颁发的2003年度Great Teacher奖和电子与电器工程师协会的Jonh von Neumann奖章。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以及ACM和IEEE的会员。
Monica S. Lam是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她曾经是Tensilica的首席科学家,并且是moka5的创建者和首席执行官。她领导了SUIF项目。该项目开发了最流行的研究性编译器之一,并首创了很多在工业界得到应用的编译技术。
目录这段应该删掉,毫无意义,读者在查阅的时候一点意义都没有。

作者:陈意云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9-1 字数: 版次: 1版1次 页数: 381 印刷时间: 开本: 印次: 定价:¥30.00 I S B N : 9787040133677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编译器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除了介绍命令式编程语言的编译技术外,本书还介绍面向对象语言和函数式编程语言的实现技术。本书还强调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语法制导的定义和属性文法、类型论和类型系统等。
本书取材广泛新颖、图文并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