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头鸺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花头鸺鹠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花头鸺鹠

中文目名: 鸮形目

中文科名: 鸱鸮科

中文属名: 鸺鹠属

同物异名: Strix passerinum Linneaus, 1758

拉丁文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trigidae

拉丁文属名: Glaucidium

拉丁文种名: passerinum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Eurasian Pygmy Owl

【形态】花头鸺鹠是小型鸟类,体长16一23厘米,体重48—65克。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簇羽。眼先及眉纹白色,眼先羽轴黑色,并延长成发须状,耳羽灰褐色,有白色横斑。上体为灰褐色,密被白色的斑点和横斑,后颈有不显著的白色领环,翅上覆羽和背相似,但白色斑点较大;中覆羽外翈有较大白斑,形成一道白色翅斑。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具白色横斑;尾棕褐色,有6道白色横斑和端斑。颊和额白色。喉灰褐色,具白色羽端。下体为白色,胸和两胁具棕褐色条纹和淡黄白色横斑。腹白色,具黑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白色,具棕褐色端斑,跗蹠被羽至趾,有棕褐色横斑。虹膜鲜黄色,嘴角黄色,爪黑色。

虹膜-橙黄色;嘴-角质灰色;脚-黄色,腿被羽。

叫声:占域叫声为轻柔哨音hjunk,晨昏时约每两秒重复一次。有时此叫声夹杂断续的高银唿声,hjuuk…huhuhu…hjuuk…huhuhu…hjuuk…雌鸟叫声相似但鼻音较重。秋季里叫声不同,为一连串声调俱增的尖叫声。

【分布】花头鸺鹠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俄罗斯、蒙古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其中在黑龙江为留鸟,在河北、天津为冬候鸟,均极罕见。

【习性】花头鸺鹠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林中开阔地和杨桦林。主要为夜行性,白天大多躲藏于密林深处,但有时也在白天活动和觅食。栖息时常站在高枝上眺望,并不停地向上翘起尾羽。性情凶猛,嘴、爪强健有力,能猎捕比其自身大得多的猎物。冬天还有贮藏食物的习惯,常常把猎获的食物贮藏在树洞中。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蜥蜴、小型鸟类和昆虫等。飞行时上下波状起伏似啄木鸟。留鸟,数量稀少,野外不易见到。

【繁殖】繁殖期为5一7月。通常营巢于树洞中,也在大的树杈之间筑巢。每窝产卵4一6枚,偶尔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8—29天。

【濒危等级】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