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五等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10-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爱情五等论”是中国国学大师陈寅恪于191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一个婚姻理论。

爱情五等论-背景关于陈寅恪的传说有许多,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的“爱情五等论”,1919年,新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当时还是未婚青年的陈寅恪发表了他对爱情的言论。

其实,当年陈寅恪与吴宓、梅光迪在哈佛的一次聊天中提及了这个论调,三位中国留学生的对话被吴宓记入了日记中。

爱情五等论-内容陈寅恪先生

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

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等,及中国未嫁之贞女是也。

三、又次之,则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及中国之寡妇是也。

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

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爱情五等论-释义一等爱情是爱上陌生人,可以为之死;

二等爱情是相爱而不上床;

三等爱情是上一次床而止,终生相爱;

四等爱情是相爱一生;

五等爱情是随便乱上床。

爱情五等论-提出者陈寅恪,中国国学大师,曾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为“清华三巨头”,就连一向自视甚高的梁启超也对他推崇备至,曾多次公开表示“陈先生学问远胜于我”;而当时另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吴宓也十分器重陈寅恪,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陈寅恪37岁时与台湾巡抚唐景崧孙女唐晓莹结合,并与之终老,若依他的等级分类,不过四等。然则两人感情深厚,经历苦难而不离不弃。陈寅恪曾预写挽联:“涕泣对牛衣,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此挽联撰后一月余,夫妻两人相继辞世。爱情,能到这种境界,怎么也该算是一等了。[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