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哈

乐器概述果哈是苗族拉弦乐器,流行于广西融水大苗山苗族地区。也是流行于广西和贵州东南部的苗族聚居地区的曲艺曲种。由伴奏用的弓弦乐器果哈(嘎嘿)而得名。
形制结构果哈用杉木、桐木挖空制作,规格大小不一,全长50 ~80 厘米。共鸣箱较长,外形似葫芦剖面,正面蒙桐或松木薄板,面板偏上方正中开有一个圆形的小出音孔。背板略呈弧形。琴头为方形,无装饰,左右各置一个弦轴。琴颈作为指板,不设品位。张两条棕丝弦。琴面置有弦马。琴弓用当地特产的“都梭竹”(又称“棕叶竹”)作弓杆,拴以棕丝而成。弓在弦外拉奏。
演奏方法果哈的演奏姿势有两种,一是将琴夹于两膝之间。左手按弦,右手持弓,一是将琴的尾端顶在左上胸处,左手托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两弦多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为c1 、g1 。也有定为小三度或四度的。果哈音量较小,音色沉闷、近似鼻音。多用于伴奏传统史诗说唱。

曲艺曲种果哈的唱词,有格律较为严格的五字句,也有七字句和自由体的唱词。果哈的曲调低回婉转,适合表达纯朴善良的苗族人民的深沉情绪。它还有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式“西松盈”,每句唱词都重复一次,但句尾的字要用同义不同音的字。如上句末一字为“村”,下句末一字则可以用“寨”。果哈唱词内容广泛,传统曲目丰富。有叙述历史事件、古代传说、神话故事的曲目,也有说唱爱情故事以及讲述民族传统风习仪礼的曲目。有的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借古喻今,对现实生活有所寄寓。
果哈的应用在贵州省丹寨、荔皮、三都、都江等地,流行有与果哈形制相近的拉弦乐器,称作“古瓢”。通体用整木挖成,全长约50 厘米,琴箱宽25厘米。琴体呈瓢形,蒙木制面板,两轸两弦,定弦为c1 、g1 。演奏时,将琴尾顶于左上胸处,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音色柔弱、悠扬。主要用于伴奏古瓢舞和叙事歌曲(苗语称“古歌”》,也用于游方等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