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侯熙鬲

说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通高17.1厘米,口径14.5厘米。
鬲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是用于烹饪的煮食器,大概在商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
商代的鬲造型较为简单,文饰也不复杂。到商代晚期至周,则出现较大的变化。西周早期和中期的鬲,两耳直立于口沿处,器身瘦高或矮平。西周中期-晚期的鬲则两耳出于肩部呈弯型上竖,称为附耳鬲。还有一种无耳鬲,主要流行与西周晚期,为平沿、平裆。这种鬲流行时间较为长久,一直到明代仍然有此造型的铜器,在宋代官用陶瓷器里也有这种造型。
这件鲁侯熙鬲为立耳,分裆深腹袋足,由口沿至裆满饰有地兽面纹,文饰精美。器内壁有铭文13字,“鲁乍(侯熙作)彝,用氒文考鲁公”。记鲁炀公为祭亡父伯禽作器,其成器年代应为康王时期。
1927年地方军阀党玉琨(亦作党毓坤)在陕西宝鸡县戴家湾(今属宝鸡市金台区陈仓乡)盗掘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