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龙

中文名称( chinese )→ 蜀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学名( name )→ shunosaurus
发音( pronounced )→ shoo-noh-sawr-us
含义( meaning )→四川古称 "蜀"国
目( order )→ saurischia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 )→ sauropodomorpha 蜥脚型亚目
类( infraorder)→ sauropoda蜥脚类
eusauropoda 真蜥脚类
属( genus )→ shunosaurus 蜀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 s. lii李氏蜀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s. ziliujingensis 自流井蜀龙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时代( period )→侏罗纪中期 bathonian to callovian
分布( found in )→ 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
发现地层( stratum )→ 下沙溪庙组
食性( diet )→ 植食
典型体长( length )→ 长9-14米
推测体重( mass )→ 4-10吨
发现者( discoverer )→ dong, zhou & zhang, 1983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dong, zhou & zhang, 1983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蜀龙是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的属蜥脚类恐龙。体长12 米,高3.5米,头中等大小,脖子较短。前肢略长,后肢粗壮。牙齿呈钉耙状,边缘没有锯齿,以低矮树上的嫩枝嫩叶为食。蜀龙身体笨重行动缓慢。为防御敌人,尾部的最后四个尾椎逐渐进化成棒状的“尾锤”,并以此为武器。当肉食恐龙向它发动攻击时,它立即挥舞这个骨质尾锤,将敌人吓跑。在真正的搏斗中,尾锤也是有威力的。
恐龙名称: 李氏蜀龙
拉丁文名: shunosaurus lii
恐龙体长: 12米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中侏罗世(约1.6亿年前)
地质层位: 下沙溪庙组
生存地点: 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
辨认要决: 见简介
恐龙种类: 蜥臀目·蜥脚形亚目·妖龙科
简 介: 中等大小的原始蜥脚类恐龙。头骨高长适中,牙齿勺状,窄长,颈区较短,脊椎构造简单,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四足行走。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滨地带,以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这是一具刚步入成年的蜥脚类恐龙,保存十分完好。李氏蜀龙为兽脚类,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种属。牙齿具高而细的形状,像铲子似的,总计有四颗前颔齿,17到1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颈椎很短,后凹椎具有低平的神经弓与神经棘。後段的颈椎约为背脊椎的1.2倍长。背部的神经棘很高耸;而 骨有四块固结合的椎骨,与在印度中部发掘到的巨脚龙很相似。根据趾的数目尚未减少推断为非常原始的型态,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构造。
蜀龙(学名Shunosaurus)是种独特的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中侏罗纪(巴通阶到卡洛维阶)的中国四川省,约1亿7000万年前。蜀龙的属名来自于四川省的古名(蜀)。蜀龙的化石发现于自贡市大山铺的下沙溪庙组。蜀龙与其他恐龙生存于同一块中侏罗纪陆地上,例如:蜥脚类的酋龙、峨嵋龙、原颌龙、可能属于鸟脚下目的膮龙、早期剑龙类的华阳龙、以及肉食性的气龙。
发现与种
蜀龙是在1983年首次叙述,目前已发现超过20个蜀龙骨骸,其中数个是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骸,以及少数保存下来的头颅骨,使蜀龙成为蜥脚下目中生理结构最清楚的恐龙之一。模式种是李氏蜀龙(S. lii),是由董枝明、张奕宏、周世武等人在1983年所叙述。而第二种是自流井蜀龙(S. ziliujingensis),但并没有正式地叙述,状态仍是无资格名称。
分类
蜀龙被分类为一种基础蜥脚下目恐龙。它们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瑞拖斯龙有紧密亲缘关系。
古生物学
蜀龙身长约10米,相当于一个成年雌象的大小。以一个蜥脚类恐龙而言,蜀龙的颈部相当短。蜀龙拥有短而纵深的头颅骨,鼻孔位在口鼻部偏低的地方,而匙状牙齿相当结实。蜀龙有12节颈椎、13节背椎、4节荐椎、43节尾椎,有些尾椎的形状为人字形,类似较晚期的梁龙。肩胛骨与鸟喙骨愈合。在1989年,发现蜀龙的尾巴末端拥有尾棒,可能用来击退敌人。
大众文化
蜀龙目前正在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自贡恐龙博物馆展示中。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
科: 鲸龙科 Cetiosauridae
属: 蜀龙属 Shunosa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