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船
鼠船因形似鼠而得名鼠 船
,头尾尖,船底薄且平、船体窄而长、有船篷、船舵,并配有竹篙、木桨、橹。鼠船始于北宋,产于闽清,又称闽清鼠,长2.4丈,宽2.5尺,高约2.6尺,船体轻,吃水浅,适于内溪支流航行。清末、民国初,推广到建溪、沙溪、富屯溪。传至各地后,有称舴船、棺材船、大头船、舴蜢船等,其尺寸及载重量也不尽相同,邵武、光泽的船还添设风帆。民国前期,仅闽清县就有1000余艘,抗日战争后逐渐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沙县有40艘,永安、将乐各有50艘,尤溪、建宁、泰宁各有30艘。50年代起,鼠船开始沿九龙溪传入清流、宁化。1974年以后,鼠船渐被淘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