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九章
图书信息作者:黄树森主编
出 版 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
字数: 560000
版次: 1
页数: 426
印刷时间: 2009-3-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056206
包装: 平装
编辑推荐如数家珍,如简沙金,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时论美文中,取精用宏,多方采摘,才编辑出这样一部文献与现实感平衡、博雅与通俗并重的选本。
曾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选本适逢其时,将地域化与全球化勾连起来,扎根于本地的文化中、本地的生活中,寻找在全球运营里自己的新位置,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召唤,给广东勾勒了一个新的想象力。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改革时代的大赋体。
贺绍俊(沈阳师范学院终身教授)
不定于一尊,不拘于一格,不守于一隅。多变的文体,立体地储存记忆,不断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满足。
刘斯奋(广东省文联主席)
梅兰芳评价阮玲玉:“中国的玛丽·璧克馥”。
张恨水评价胡蝶:“蝶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白先勇:重塑广东文化正逢其时。
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九章”书系的第四本。全书50万字,数百张图,有的章节,如广州现代文明史上的三大战役:抗非典拉锯战,大雪灾阻击战,援川总动员,皆以图代文,仅以寥寥数语点题,是图书出版一次小突围。文化征服,是最后的征服。解码广州既有的软实力,该书旨在呼唤历史文化的荣耀感,叙写文化的传承对接,解码广州既有的文化软实力,张扬广州继续孕育新鲜的文化软实力。把历史的本体与认知勾连起来,把现实阐释与未来展望对接起来。
作者简介黄树森,湖北武汉人。文学评论家,编审。195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理论刊物《当代文坛报》主编。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著有《题材纵横谈》、《手记·叩问》等。其中关于题材的四个基本规律论文,获广东省首届文艺评论奖;主编大型理论书链《叩问岭南》获1996年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理论专著《手记·叩问》获2003年广东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广东省优秀图书奖。
目录章一 千年国门
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 孙中山
泯水 郦道元
赫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英]赫德
义净对勃兴海上“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 钟永宁
粤海关的组织机构 白寿彝
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 蒋介石
开放广州、湛江两个港口城市 梁灵光
清朝“一口通商”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与海上交通 何本乙荣
章二 南粤国府
南越列传 司马迁
菩提达摩 汤用彤
送广州周判官 张九龄
宋吏部右侍郎李忠简公昴英 黄佐
附:《广州人物传》序 伦以训
广州重修天庆观记 薛唐
附:三佛齐人重修广州天庆观的原因 戴裔煊
唐王聿锷传 柳亚子
广州赋 刘斯奋
宋代广州的市舶司 关履权
从矛盾中找结合点——广州文物保护与城建关系50年的回顾 麦英豪
章三 大清国商
筹议海防折 李鸿章
答龚定庵书 林则徐
国家银行计划的破灭 容闳
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 陈寅恪
1841年战争附记 [美]亨特
1856年秋季的战争 [澳]黄宁和
附:叶名琛诗作二首 叶名琛
英法联军(成丰七年,1857年)之役,广东旧十三行行商调
停战事史料
附:评梁嘉彬著《广东十三行考》 吴晗
参加清末留学生考试的回忆 朱子勉
章四 华夏国乐
难忘的五年 傅庚辰
木鱼·龙舟·南音·粤讴史话 蔡衍菜
广东音乐述要(节选) 余其伟
广东古琴史话 莫尚德
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 陈小奇
当时广州就是全国——李海鹰作品音乐会的故事 潘晓凌
徐沛东:广东音乐让我插上“翅膀” 陈志凌
我的父亲冼星海 冼妮娜
章五 功夫国技
精武本纪序 孙中山
神圣不可侵与偶像打破 朱执信
广州旧事:洪熙官隐身大佛寺之谜 杨万翔
南国名医陈伯坛 吴粤昌
雄军尽墨话当年——忆容国团 张五常
给广州亚运会官方杂志的贺词 [科威特]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亲王
练功与练局——略谈中国象棋训练的方法 杨官磷
章六 岭南国学
论六祖革命 赖永海
广州重建学记 王与之
明儒学案白沙学案案语 黄宗羲
湛甘泉思想的历史评价 李锦全
创建广雅书院奏折 张之洞
《大同论》二种序(节选) 朱维铮
论学术之势力左有世界 梁启超
对科学院的答复 陈寅恪
附: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节选) 桑兵
广东文化中心之今昔 杜定友
从中大到北大 陈平原
章七 南天国色
书《何仙姑井亭记》后 孙黄
致许广平 鲁迅
岭南电影
回顾我的艺术生涯 红线女
居古泉先生小传 高剑父
关于画梅 关山月
广窑(广彩) 刘子芬
贯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谈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
外销画 刘明倩
岭南园林与中外文化交流(节选) 纪宗安孟宪军
章八 中华国梦
南方谈话(节录) 邓小平
粤风 孙璞
三大忠祠赋(并序) 黎遂球
《物质救国论》序 康有为
李鸿章书 孙中山
钱币革命与建设(节录) 廖仲恺
民意战胜金钱武力 朱执信
詹天佑与中国铁路 宓汝成
城市竞争力:全球、中国与广州 倪鹏飞
章九 民安国泰
广东新语(选六) 屈大均
十朝诗乘(选二) 龙顾山人
《帝国商行》(节选) 李国荣
中国志(选二) [葡]克路士
广东文化:世纪末的新北伐 杨东平
2003广州·抗非典疫情前哨战
广州:两千年繁华的奥秘 谢晓丹
2008广州·大雪灾阻击战
2008广州·援川重建大行动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后记
书摘插图章一 千年国门
义净对勃兴海上“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 钟永宁
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纪元
自19世纪末德国人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用富有浪漫色彩的“丝绸之路”称道古老的陆上中西贸易通道以后,人们也把中西方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位居我国大陆南端、毗邻南海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伴随着中国与西方交通贸易线路由陆路而海路的变化,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更是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唐代,我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而且唐中叶后经济重心南移。不仅周边列国称臣来朝。远隔关山和重洋之国,也纷纷来访,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中外交通的重心已由陆路转向海路。7世纪、8世纪,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兵燹不断,通阻无常,特别是强大的吐蕃控制陇右、河西后,商旅更受阻隔,中西方的交通仰赖于海路。而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为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时的南方大埠广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成为当时中外海上交通的门户。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船六七丈。狮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亦蛮等往来居位,种类极多”。由于外国商人,特别是阿拉伯商人不少留居广州,唐王朝遂将广州城西南濠东岸蕃船码头区划为它们的居住地,即所谓的“蕃坊区”。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唐王朝首次在广州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外贸管理机构市舶使。至此,已有一条载诸史籍,从广州出发,蜿蜒至南海、西亚、东非的海上 “丝绸之路”,即公元8世纪中叶的地理学家、唐德宗宰相贾耽所指出的“广州通海夷道”。贾耽述及的“广州通海夷道”,不仅把海路起点“定位”在广州,而且详述了所经港口、里程、方向、各段所需时间及沿途地理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