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
图书信息书 名: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
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
作者:单军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5月1日
ISBN: 9787112117543
开本: 16开
定价: 56.00元
内容简介《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内容简介: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地区建筑学具有学科的广义性和交融性、研究的历时性和互动性、理论的地域性和多元性。《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以文明的地区性为前提,归纳梳理了地区主义和批判的地区主义等相关理论,研究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与城市地区性的特征、规律和可能的方法与途径,并结合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经验,对中国建筑的地区性命题做了理论初探,提出了人居环境理念下地区建筑学的基本特征和诸要点。
作者简介单军,1966年6月生于北京。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89年、199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建筑学硕士学位,1996~2001年师从吴良镛院士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获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200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一年。1992年留校任教至今,分别于1999年、2004年、2005年被聘为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主持单军建筑与城市工作室。主要学术兼职: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世界建筑》、《华中建筑》、《中国建筑教育》、《中外建筑》、《城市环境设计》等杂志编委。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教学与实践。迄今共指导博士生、硕士生50余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新天竺取经”等论文30余篇,出版《东方建筑》等译著和编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专项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主持建筑与城市设计工程数十项。
图书目录绪论
0.1 研究的前提——文明的地域形式和人类的定栖方式
0.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特色
上篇 语境:文明的地区性和建筑学的研究基础
第1章 地区性的人文性、历时性、共时性讨论
1.1 地区性研究的语境
1.2 地区性的人文性讨论——从地理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
1.3 地区性的历时性讨论——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全球文明
1.4 地区性的共时性讨论——后殖民理论的启发
第2章 地区性的建筑学相关理论
2.1 20世纪以来有关建筑地区性的理论回顾
2.2 地区主义·批判的地区主义
2.3 乡土研究·场所理论
中篇 文本:人居环境理念下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
第3章 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性:批判和再阐释
3.1 批判和再阐释——当代地区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3.2 地区性的人居环境理念——单体建筑观的批判
3.3 人居环境地区性的特征和规律——地区性的现代阐释
第4章 建筑的地区性——应答式设计理念
4.1 建筑地区性的概念与现代阐释
4.2 应答式设计理念——当代建筑地区性创作的几个倾向
4.3 陌生化与熟悉化——地区建筑创作的两种方法
第5章 城市的地区性——历史与空间的人文理念
5.1 城市地区性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5.2 城市地区性的时间特征——整体的历史性及其生命意义
5.3 城市地区性的空间特征——具体的影响要素及其人文意义
下篇 亚洲与中国: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问题初探
第6章 印度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经验
6.1 印度的经验
6.2 亚洲其他地区的经验
第7章 中国建筑的地区性课题的理论初探
7.1 地区的中国、中国的地区
7.2 拿来主义、送出主义
7.3 个案研究:孔子研究院规划建筑设计的再解读
结语 走向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
8.1 地区建筑学的基本特征
8.2 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诸要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后记二
附录
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关于建筑地区性研究的几点再思考
城里人、城外人——城市地区性的三个人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