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石沟组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猴石沟组地层名称:猴石沟组

地层名称(英文):Houshigou Fm

地层单位编码:02-23-0393石猴山滑雪场

[1]

地层地质年代:K1命名王恒升1929年命名猴石沟系, 命名地点在黑龙江鸡西,参考剖面位于黑龙江穆棱县奇景村(130°25′;44°56′)。沿革1929年王恒升于鸡西建立猴石沟系及长石砂岩层。森田义人(1942)将桦山砾岩和凝灰质砂岩层,归入于桦山统。陈广雅1959年将桦山统之上的含煤层及其上的中性火山碎屑岩层称穆棱夹煤层。石铁民将陈广雅的桦山统改称桦山组。陈广雅(1963)将桦山统改称猴石沟组,置于含义扩大了的桦山群的下部。1994年地层清理组取消桦山群用延吉群代之,将猴石沟组置于该群的下部。

特征以粗碎屑岩为主,夹砂泥岩和凝灰岩。下部砾岩段以黄褐色砾岩、砂砾岩为主,夹砂岩、粘土岩;上部砂岩段以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砂砾岩;底部以砾岩为标志与下伏穆棱组砂岩分开,两者呈假整合接触,未见顶,厚454 m。鹤岗市北大岭及牡丹江市产植物Onychiopsis elongata,O.mantellii,

猴石沟组(3张)

Coniopterissp.,牡丹江市产双壳类Trigonioides(Wakinoa)wakinoensis,Plicatouniosp.。为河湖相沉积。该组分布于牡丹江至鹤岗一系列山间或山前盆地;南部穆棱、共和盆地只见上部砂岩段,杨跃宇等称下城子组,产丰富动、植物化石,在幸福屯与下伏东山组假整合接触,厚550~1390 m。鸡西盆地该组与煤系相伴出露,其下段厚度较稳定,300~450 m之间,北部较薄几十米至250 m;上段以北部发育好,厚达千米,以砂、页岩为主,南部较薄约300 m左右,以砂岩为主。在牡丹江盆地该组砾岩段厚约700 m,上部砂岩段分布较广,局部见煤线,厚110~1500 m,覆于古生界之上,上部被龙井组不整合覆盖。勃利盆地该组的上部称金沙组(1979),地层清理组(1994)统称猴石沟组,岩性较细,砾岩段不发育,厚30~40 m,砂岩段由泥岩和多层凝灰岩组成,厚2500 m左右;佳木斯附近该组砾岩段厚约百米,不整合于东山组之上。鹤岗盆地该组呈南北向条带分布于鹤岗一带和兴东、鸭蛋河流域,在鹤岗一带该组与煤系相伴而出露,具粗—细的旋回结构,砾岩段不发育,厚1216 m,与下伏东山组呈假整合接触;兴东、鸭蛋河一带下部砾岩段厚约600 m,夹透镜状薄煤层,上段厚1400 m,含二十多层薄煤层。备考备注:属桦山群。

同物异名:同物异名 下城子组。

来源:中国地层典(白垩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