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象
[1]英文名为:Pea Weevil

鉴别特征:成虫椭圆形,长4.0~5.5mm。前胸背板横宽,密布刻点。小盾片近方形。鞘翅两侧缘近平行,肩胛突出。卵椭圆形,淡黄色,长约0.8mm。在较细的一端着生2根约0.5mm长的细丝。老熟幼虫体长4~5mm,白色,体呈菜豆形向腹方弯曲。蛹椭圆形,长约5.5~6mm,淡黄色。
生物学特性:1年发生1代,各地发生期,由北向南逐步提前。豌豆始花,成虫始出;豌豆盛花,成虫亦盛;豌豆成熟,成虫绝迹。产卵盛期约在5月中旬,每次平均产卵150粒。该虫主要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库、壁缝、包装物及野外屋檐、木柱、篱笆、树皮下等处越冬,但大部分在豆粒内,也发现少数个体以幼虫或蛹越冬。
原产地:地中海沿岸。
中国分布现状:国内除黑龙江外,其他各地均有,且不论在田间豌豆结荚期或仓库贮藏期,均较常见。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除澳大利亚外,已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开始危害,1957年河北省调查,除张家口外,全省都有发生。1965年传入新疆塔城和伊犁地区,检疫人员虽及时发现,但无人抓,造成迅速蔓延。1958年秋大量调进救灾种子时,蚕豆象和豌豆象从湖南、湖北等地传到广西中部和南部,导致桂林地区成为这两个物种严重发生区。90年代以来甘肃中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进行传播。危害豌豆、菜豆、野豌豆、决明、金雀儿、山黧豆等植物。
控制方法:严格检疫,尤其是从疫区进口的豆类产品。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适时对仓库的缝隙、旮旯以及仓外的草垛、垃圾等卫生死角清理,因为这些地点都有可能成为越冬成虫的栖身场所。种植豌豆期间,可进行田间喷药,降低豌豆象的发生率。豌豆收获后,在半个月内使用塑料薄膜密封气控保管或熏蒸处理。停止种植豌豆3年,彻底消灭豌豆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