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板村
混板村行政村隶属畹町镇,地处畹町镇西部,距畹町镇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畹町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东邻新合村,南邻缅甸,西邻瑞丽市,北邻芒棒村。辖芒满、弄片、索阳、立新、混板、华我、法坡等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91户,有乡村人口3249人,其中农业人口3129人,劳动力205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733人。
目录
村情概况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农村经济人口卫生文化教育村务公开基层组织人文地理发展重点
村情概况全村土地面积6.59平方公里,海拔815米,年平均气温19.7℃,年降水量1522.4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甘蔗、橡胶、柠檬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768亩,人均耕地1.48亩,林地3655.28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第一、第三产业为主。[1]
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993亩(其中:田2798亩,地2195亩),人均耕地1.6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3655.2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655.28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3亩,主要种植橡胶、柠檬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244亩,其中养殖面积562亩。[2]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五通。全村有781户通自来水(占农户总数的100%)。有781户通电,有26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8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34.34%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3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0 户(分别占总数的96.43%和93.79%)。
该村到畹町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4.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0辆,拖拉机341辆,摩托车63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798亩,有效灌溉率为56.0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744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9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7户。全村有7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1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0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61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3]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1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27万元,占总收入的46.0%;畜牧业收入427万元,占总收入的21.1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117头,肉牛102头);渔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0.65%;林业收入91万元,占总收入的4.52%;第二、三产业收入478万元,占总收入的23.72%;其他收入79万元,占总收入的3.92%。农民人均纯收入3573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及第二、三产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1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6人(占劳动力的8.67%),在省内务工36人,到省外务工2人。[4]
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781户,共有乡村人口3234人,其中男性1626人,女性1608人。其中农业人口3129人,劳动力2030人。该村以傣族为主(是傣、汉族混居地),其中傣族2523人,汉族637人,德昂族77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21人,占人口总数的4.0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777人,参合率93.28%;享受低保93 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5334平方米,有乡村医生6人。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2个。[5]
文化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4125平方米,拥有教师21人,在校学生328人,距离畹町镇中学4公里。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37人,其中小学生328人,中学生109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图书室2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6]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7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99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564 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管理、政策宣传等。[7]
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7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共有党员102人,少数民族党员80人,其中男党员75人、女党员27人。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7个村民小组。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7个,共有团员117人。[8]
人文地理该村主要以傣族为主,具有浓厚、传统的傣文化,节日有泼水节、傣历新年,在丰收、喜庆后傣族人们都会欢聚一堂——赶摆,跳起傣家的嘎秧舞,载歌载舞庆祝丰收。[9]
发展重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资源相对不足。
该村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整合要素达均衡,统筹城乡共发展,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发展主要以种养殖业及第二三产业为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