鼷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鼷鼠

读音xī shǔ

释义1.家鼠的一种,俗称小家鼠。

身体小,不到褐家鼠的一半大,吻部尖而长,耳朵较大,尾巴细长,全身灰黑色或褐黑色,是传播鼠疫的媒介。遇到敌人会把两只前脚合在一起,只用后脚着地,好像是在作揖。

2.鼠类最小的一种。古人以为有毒,啮人畜至死不觉痛,故又称甘口鼠。

《春秋·成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三国志·魏志·杜袭传》:“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三·鼷鼠》﹝集解﹞引 陈藏器 曰:“鼷鼠极细,卒不可见,食人皮牛马等皮肤成疮,至死不觉。” 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男儿胆大如鼷鼠,一何可哂。”

3.传说中的一种大兽。

《太平御览》卷九一一引 汉东方朔《神异经》:“北方有冰万里,厚百丈,有鼷鼠在冰下出焉,其形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