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子

简介为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为阐教“十二金仙”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崆峒山的石室中,自称养生得以道法,年一千二百 岁而未成衰老。《神仙传》称其为轩辕时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之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又说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剑仙广成子弈剑之道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但自夏商周三代以后,剑的实战作用实际已逐渐被其他武器所代替,但作为源自远古时期的尚武精神的象征物,却越来越被贵族和平氏所共同爱好。另外,远古遗留下来的传说故事里,渗透着一种日甚一日的对剑的神秘感。剑作为一种尚武的古老传统的象征物和当时一切先进武器的标志,在战争中似乎体现着一种超人的不可抵挡的威力。兵器的图腾化给予了剑一种带有超越意味的神秘因素,于是也就渐渐有了剑仙传说的诞生。
剑仙之说由来已久,早在《列子》一书中便有记载。剑仙应起源于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轩辕金鼎文》上有黄帝崆峒问道广成子,鼎湖之畔炼丹剑的记载。 相传剑仙真正形成的时期应是在战国,当时燕国,赵国,韩国等地的青年崇尚剑术,好搏击,形成了多种剑法,尤其燕国与赵,所以诗有:燕赵多侠士之说。自秦灭六国后剑术不兴,遂分为晋地剑仙,燕地剑仙,川地剑仙。我们都熟悉的越女应算是剑仙早期的代表人物了。正史记载的剑仙是吕洞宾。在《宋史·陈抟传》中: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陈斋中,人皆异之。 《钟吕传道集》记载吕洞宾的剑术得自火龙真人的天遁剑法,分为法剑与道剑。后吕祖又创出智慧三剑。吕洞宾诗云: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天地山河共结冰,星夺日月任停轮,须知本性绵多劫,空向人间历万春,昨夜钟离传一谱,六天宫殿欲成尘。
又云:粗眉卓竖语如霜,闻说不平便放杯,仗剑当客千里去,一更别我一更回,庞眉斗竖恶精神,万里腾空一跃身,背上匣中三尺剑,为天目示不平人。法剑乃有形之器,有为之物,托古剑之气而炼神化精,仗剑而行能驱妖除邪卫道。道家乃无形之器,无为之物,是智慧之剑,是心剑,与天合一,奉德之情,应机而现。 元明以后剑仙多隐世不出,至张三丰真人方剑术扬名于天下,《武当剑谱》记述“三丰祖师,籍辽东,姓张,名全一,又名君宝,时人引起形状邋遢,号为邋遢张。赵宋时徽宗召之,因北方多匪,道梗不得前,祖乃以剑飞击之,盗尽歼,故以剑术扬名于世”。张三丰真人留下武当一派剑术,今传人尚多。清代至近代剑仙湮灭,而多出入于笔记小说中,如《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