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树鼩

树鼩

Tupaiidae;tree shrews

【别名】树膘鼠、树仙

【分类】关于树鼩的分类,目前国内学者仍有分歧,很多人把它划为灵长类,但也有人把它称为是灵长类的原祖。现在一般称作原猴类动物。

【外形】外形似松鼠,只有体小,吻尖细,成年时体重120~150g。前后肢各有5趾。犬齿细小,前臼齿宽大。普通树鼩尾蓬松似松鼠,但另有细尾树鼩和笔尾树鼩。贝氏(T.Belangeri)树鼩身长19~20cm,尾长16cm,中国亚种的大小与此差不多。模式亚种毛色为粟红色,贝氏树鼩的云南亚种毛色为橄灰色,肩部有淡白色的条纹。海南亚种肩部条纹不明显。树鼩为昼夜活动的食虫类,栖息活动于灌木林地区,攀缘流窜,行动敏捷。体小,易受惊,如长时间受惊、外于紧张状态时,体重下降,睾丸缩小,臭腺发育受阻,当臭腺缺乏后,母鼩在产后吃掉仔鼩,母鼩生育力丧失,甚至死亡。

食虫目树鼩科的通称。吻尖细,齿分化不明显。共5属15种,分布于中国西南、华南地区、印度、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和菲律宾。中国只有树鼩1属,分布于华南、西南各地,包括海南省。笔尾树鼩吻部不长尾部近裸露。体型细长,体长10~22厘米,尾长9~22.5厘米,体重不超过500克。毛被与食虫目其余各科不同,除底绒外 ,另具针毛。部分种类肩部乃至脸部有浅色斑纹。头骨有闭锁的眼眶,脑颅较发达。

【习性】一般单独活动,食物以虫类为主,也可食用幼鸟、鸟蛋、谷类、果类、树叶等。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妊娠期约45天左右,每胎2~4仔,繁殖力哟,但存活率低。昼行性,半树栖,以昆虫、野果等为食。终年繁殖,孕期约50天,每胎产1~4仔。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医学科学研究】由于树鼩是一种体小、价谦的灵长类动物,它的新陈代谢远比犬、鼠等动物更接近于人,大体解剖也近似于人,因此在医学生物学上用途很广,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现已用于化学致癌的研究、黄曲霉素致肝癌的研究,人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睡眠生理的研究等。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种动物长期饲喂高胆固醇食物时不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观察到其食入的胆固醇都以胆盐的形式排泄掉,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