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
地理位置肃宁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京九铁路和神黄铁路交叉的黄金十字地段,境内铁路、公路交织如网,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土肥水美,物产丰富,“鸭梨之乡”久盛名,“中国裘皮之都”享誉中外。
位处燕赵之地的肃宁,历史悠久,名流硕彦,代不乏人。从隋唐兴科举到清末废科举,历代皇朝点出的状元300多名,而肃宁县就出了2名文状元和一名武状元。另有武榜眼一名,武探花一名;文武进士34名,文武举人118名。贡生秀才不计其数,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肃宁籍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称颂肃宁为“儒文侠武,燕赵遗风”。
发展历史河北肃宁县第一中学自1952年建校起,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时光荏苒,河北省肃宁第一中学度过了52个春秋。52年的风风雨雨,峥嵘岁月,铺设起前进的道路,留下她辉煌的足迹。
1952年暑假,肃宁县按沧州专员公署的决定筹建一所初级中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肃宁城内后街旧文庙的废址上建成。10月开学,始招4个班,220名学生。校名定为“肃宁县初级中学”。
1954年拆除破旧房屋,建立新校舍,学校已有12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已达644人,教职工55人。
1955年,学校改名为河北省肃宁县初级中学。
1958年,开设了高中部,招升高中班2个,附设3个师范班,此时学校已有初中12个班,高中2个班,师范3个班,学生人数已逾千人,教职工已达63人,学校名称改为河北肃宁中学。
1958年 11月学校名称由“河北肃宁中学”改称为“河间县第二中学”。
大跃进时期,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期间,虽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但全校师生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领导方针,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开创了从1954年到1965年肃宁一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学全部停止,校园面积缩减,学校占地面积仅剩60余亩。1967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校名改为“肃宁中学革命委员会”。1970年,肃宁中学成立综合技术学校。
1971年恢复高中招生,1974年恢复初中招生。在“五·七”指示的引导下,办起了农业、机电、人医、会计、师资培训班,开办了元件厂,设置了电机修配和橡胶带、垫车间。1975年,学校改名为“肃宁县五·七大学”,办多种专业短训班,为社会培养了不少的有用之才。
1977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1979年,学校停办专业班,并恢复了“河北肃宁中学”的名称。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得以完善。1986年5月,河北肃宁中学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9年学校班级建制迅速扩展,学生人数达1382人,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刻苦,迎来了肃宁一中又一个春天。
1990年,学校停办初中, 12个高中班,学生804人,教职工114人,学校名称改为“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
“科教兴国”战略使教育事业高速发展,为改善办学条件,迎接学生高峰到来,1982年至2002年学校先后建起两座教学楼、三幢宿舍楼,一座试验楼和其他一些教育教学设施,扩大了教育规模。但因为学校占地面积狭窄,且地处闹市区,学校发展受到制约。2003年,肃宁县委、县政府批准肃宁一中另建新校。
90年代,肃宁一中抓住争创全国千所示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机遇,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迎来建校史上的再度辉煌。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都达到了省级一流水平。1987年至2004年,肃宁一中有13名学生先后被清华、北大录取。1999年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国家“九五”课题“优秀实验学校”。2000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河北省示范性重点中学”,多次得到沧州市教委、县政府的嘉奖,被命名为“教育质量先进学校”。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肃宁一中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