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穗莎草
简介
种中文名:扁穗莎草
种拉丁名:Cyperus compressus Linn.
科中文名:莎草科
科拉丁名:Cyperaceae
属中文名:莎草属
属拉丁名:Cyperus
命名来源:[Sp. pl. ed. 1: 46. 1753]
中国植物志:11:147[1]
形态
扁穗莎草(3张)
丛生草本;根为须根。秆稍纤细,高5-25厘米,锐三稜形,基部具较多叶。叶短于秆,或与秆几等长,宽1.5-3毫米,折合或平张,灰绿色;叶鞘紫褐色。苞片3-5枚,叶状,长于花序;长侧枝聚繖花序简单,具(1-)2-7个辐射枝,辐射枝最长达5厘米;穗状花序近于头状;花序轴很短,具3-10个小穗;小穗排列紧密,斜展,线状披针形,长8-17毫米,宽约4毫米,近于四稜形,具8-20朵花;鳞片紧贴的复瓦状排列,稍厚,卵形,顶端具稍长的芒,长约3毫米,背面具龙骨状突起,中间较宽部分为绿色,两侧苍白色或麦秆色,有时有锈色斑纹,脉9-13条;雄蕊3,花药线形,药隔突出于花药顶端;花柱长,柱头3,较短。小坚果倒卵形,三稜形,侧面凹陷,长约为鳞片的1/3,深棕色,表面具密的细点。花果期7-12月。[2]
分布分布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区、越南、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安徽、贵州、四川、浙江、江苏、海南、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常生长在空旷的田野里,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