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凡

朱凡(1909--1987),原名朱宗仁,又名朱一苇、朱石清,江苏涟水县河网乡潘刘村人,为朱际云长子。先后就读于县小学、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海同文书院(肄业),1932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他精通文学、哲学、历史,熟练掌握英、日两门外语。是作家、文艺评论家,又是人民教育家。
“九·一八”,后,朱凡参加反帝大同盟。民国21年(1932)在上海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受共产党派遣,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9月加入共产党。民国22年因参加和领导卖票工人大罢工而被捕,解往南京,判刑15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24年由涟水县教育局长郑宾等人出面,请顾祝同保释。出狱后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后因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官方驱逐出境。民国25年8月,在陶行知先生帮助下,返回上海,与左翼作家张天翼、陈白尘、蒋牧良等一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同欧阳山主编叫、说家》,和艾思奇创办《大家看》、《少年丛书》等刊物,为徐迈进编选国内外短篇小说20余册。在此期间,他以“阿累”等笔名撰写了不少文艺评论、杂文、散文,还搞翻译,译有《鲁迅是一把剑》等作品。
民国26年(1937)8月,朱凡又重新加入共产党,由上海“文总”指派,在国民党陈诚部队中任地下党特支书记。上海沦陷前,他参加上海“文救”工作,和陈国栋等人率领一批年轻文艺工作者,组织战地服务团,任党支部书记。11月上海沦陷后,他率战地服务团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次年5月战地服务团被顾祝同逼离皖南到武汉。经长江局和周恩来同志介绍,朱凡到大别山参加安徽省动委会工作,主编《文化月刊》。
民国30年(1941)1月,朱凡被调到新四军二师所在地参加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先后任淮南津浦路西区《新民主报》主编、文教科长、淮南津浦路东区教育科长、《江淮日报》主编。不久,又调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淮海行署秘书长。民国32年3月任涟水县长,兼敌工部长和涟水中学校长。民国34年5月南下浙西,任天北专署专员。不久又到苏南,任区委书记。
民国34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朱凡北撤山东,先后任中共胶东区东海地委宣传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敌工委,宣传部长。民国37年辗转至豫西,在宝丰创办中原大学并任党委副书记、副教务长。
民国38年春,从开封随军南下,5月进入武汉,以军事代表身份接管武汉大学。民国38年(1949)8月,湖南和平解放。朱凡随湖南省委到长沙,先后担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文委副主任、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53年4月至9月任湖南大学代理校长。1953年9月至1955年7月任湖南师范学院筹委会主任。1959年7月再任湖南大学校长,并兼任湖南省社联主席。“文革”中被迫停止工作。1981年3月第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1982年离休后,仍接受省委委托,为湖南大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做了有益的工作。1987年1月8日在长沙病逝,他的生平,已载入《中国名人大典》。
朱凡 (1960.1—)辽宁沈阳人。擅长中国画。1979入伍任放映员,后任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美术编辑,1989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1996年任中央军委法制局法制员,《中国军法》杂志美术编辑。作品《士兵》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长城脚下》入选 第九届全军美展,《夙愿》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