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宫庙会
庙会由来春节庙会太阳宫在左安门内大街,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太阳宫庙会
前后殿宇两层,前殿供奉太阳星君,并塑有一只雄鸡,据说此乃二十八宿之“昴日鸡”(这大约是根据古人相信月中有玉兔,日中有三足鸟——雄鸡的观念)。相传旧历二月初一日为太阳生日,太阳宫有“修崇醮事”,循例自二月初一日至初三日开放三天。都人前往进香,“结侣携觞,往游竟日”。庙前,有临时集市,小贩们多卖“太阳糕”,这是太阳宫特有的食品,此糕是一层大米面加一层黑糖,约十余层,最上层摆有青丝、红丝、索勒葡萄、瓜子仁等果料,插上一个用江米面捏的小公鸡。简易的则用大米面加糖蒸成长方的糕干,上边印着红色的雄鸡图案。人们买来用作祭祀太阳星君。祭罢则分给小孩们当点心吃。
定时集市清代北京还有定时集市,每天黎明“设摊者林立”,太阳升起即收市,因此又俗称为“鬼市”或“黑市”。最有名者为崇文门外的东小市和宣武门外的西小市。清代北京新建不少喇嘛寺,如雍和宫、黄寺、黑寺以及太阳宫等。黄寺、黑寺均为顺治时建,雍和宫等均有“打鬼”节,黄寺又分东西两黄寺,东黄寺无打鬼庙会。黑寺分前后两黑寺。西黄寺、前黑寺、后黑寺、雍和宫以及弘仁寺、嵩祝寺,清代均有“打鬼”庙会。二月初一,太阳宫进香。
太阳宫庙会
妙峰山碧霞元君庙,是娘娘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四十余里,共一百叁十余里,每年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进香人数约数十万,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清代北京城外尚有东、南、西、北、中五顶,在清代庙会也极盛。北顶碧霞元君庙,在德胜门外土城东北叁里许,每年四月有庙会。西顶娘娘庙,在万寿寺西八九里,每至四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半月。中顶在右安门外一里许大道旁,亦娘娘庙。历年六月初一开庙一日,游者甚众。永定门外有庙,俗唿南顶,每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五日止,开庙半月。民国以后,北京庙会中,郊外春场渐趋冷落。南顶跑马,中顶排会,早已停止。文昌庙会已废。至于海王村公园,则民国七年始建。东城灯市口之灯市移于此,合旧日厂甸、神庙、土地祠、吕公祠为一处。庙会兴盛,初一至十五日庙会,有时增加数日,二十五天,游人甚多,1929年以后,北京有五大庙会,即土地庙、花市集、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这样在北京可以说每天都有庙会。
对于多数北京人来说,庙会不是求神拜佛,而是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早年北京没有大商场,一切生活日用品,衣着鞋帽,锅碗瓢勺、儿童玩具、日用杂品,无一不可从庙会上购得。购物同娱乐结合,听相声、说书,看洋片、戏法、杂耍等。市民可以从庙会上随意品尝各种类风味小吃,一饱口福。 总之,庙会是旧北京一种特有人文景观,是工商业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的一部分。直至今天,庙会对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仍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春节庙会的传统庙会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庙会的特征:一是集市形式;二是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三是在宗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北京最早的庙会可以追溯到元初纪念道教全真派领袖丘处机诞辰的燕九节,经过七百年演变,到清末形成为以隆福寺庙会为代表的、以商业为主的定期庙会;以蟠桃宫庙会为代表的、烧香敬神并带游览性质的节期庙会、春节庙会和以朝顶进香为主、“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的妙峰山庙会;以消暑为主、完全没有庙的二闸庙会等5种类型。春节庙会,顾名思义就是在春节期间举办的庙会。
在庙会中我们常见的就是“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傍晚,太阳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老北京人过春节是从腊月初八进入倒计。腊月十五以后各大庙会上全都换上过年用的东西,年画春联、挂钱窗花、爆竹灯笼,点缀得年味十足,叫做联集。歌谣中唱道:“新年来到,糖瓜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大花糕,老头子要戴新毡帽。”这些年货都要到庙会上去买。最能点缀年味的是花厂子和对子摊。花厂子争相出售花洞子里熏出来的牡丹、芍药、梅花、碧桃、探春等唐花,在柳条筐里糊上绵纸,将花放到筐里,盖上棉被,在避风向阳处卖,使之不被冻坏。花洞子里熏出来的牡丹在正月里开放,买主多为点缀春色或者馈赠应酬,一盆花的价格就是小户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私塾先生和代写书信的纷纷贴出“书春”的招贴,摆起对子摊,以此换一些润笔,放了假的学生也可以借纸学书。将写好的春联和斗方摆好,或是摆上笔墨和红纸,现卖现写。有文化的人都是自己写春联,来对子摊买对联的多是城里城外的小户人家,语句也多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老生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