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绦虫蚴病
简介兔绦虫蚴病有豆状囊尾蚴病、连续多头蚴病和棘球蚴病,是绦虫的幼虫阶段,寄生在兔的体内引起的。兔是这些病的中间宿主。其成虫绦虫寄生在犬、狐狸等肉食兽体内,犬是其终末宿主。这些兔寄生虫病的发生,大多与养犬联系在一起,发病兔一般是圈养或半笼养兔,而非完全封闭式笼养兔。因此,搞好犬绦虫病的防治,不在同一场地养犬和养兔,对防止兔绦虫蚴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豆状囊尾蚴病本病是豆状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兔等啮齿动物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都有发生,有的地方发病率还很高。本病一般不引起死亡,但使兔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对养兔业危害较大。
豆状囊尾蚴的病原形态呈豌豆状的包囊,囊壁薄而透明,内充满液体,大小为6—15×2—5毫米,囊壁上有乳白色内翻的头节。豆状囊尾蚴的成虫为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猫、狐狸等肉食兽小肠内,其孕卵节片和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兔吞食后而感染,卵内的六钩蚴逸出,进入肠壁血管内移行至肝脏,2—3 个月发育成囊尾蚴,当犬等终宿主吞食了含有成熟囊尾蚴的兔内脏后而感染,在其小肠内约经一月发育为成虫。本病少量感染时常不显症状,寄生在肠系膜和腹腔时也危害较小。当大量寄生在肝脏时,严重影响肝脏功能,出现肝炎症状。可见食欲下降,消化紊乱,口渴,嗜眠,不喜活动,阵发性体温升高,逐渐消瘦,常突然死亡。病变主要是早期肝肿大,之后形成“嵌花肝”,晚期肝硬变,并有肝内的虫体结节或腹腔的成串的虫体。
对本病的防治,重点应放到对犬、猫寄生成虫的防治上。禁止在兔舍内养犬养猫或对犬和猫定期驱虫,平时严禁用兔尸或其内脏喂犬和猫,如要喂,一定要煮熟再喂。犬猫驱除豆状带绦虫可用吡喹酮,按5—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并对驱虫后粪便进行严格的消杀处理,杀灭其中的虫卵。对兔的治疗可用:吡喹酮注射液按25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日1次,连用5日。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按3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日1次,连用3天。
连续多头蚴病本病是连续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兔、啮齿动物及人皮下组织、肌间结缔组织引起的寄生虫病。其成虫连续多头绦虫寄生于犬的小肠。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成熟的连续多头蚴为鸡蛋大的包囊,直径4厘米或更大,坚实而有弹性,囊壁内有许多头节,囊液内可有游离的头节,囊外也可有有柄相联含头节的子囊。其生活史为犬排孕卵节片或卵于外界,兔吃后感染,移行到皮下、肌间结缔组织,最常见于外咀嚼肌、肋肌、肩、颈、背部肌肉中,当犬吞食了含有连续多头蚴的兔肌肉时被感染,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本病的症状因寄生部位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皮下肿块和关节活动不灵,个别寄生于脑脊髓的可出现神经症状。连续多头蚴的诊断在摸到可动而无痛的皮下包囊时可初步怀疑,确诊需摘下包囊镜检。
本病的防治亦应以控制养犬和驱治犬的连续多头绦虫为主要措施,具体措施及用药均可参考兔豆状囊尾蚴病。另外在感染数量少时,手术摘除包囊也是好的治疗方法。
棘球蚴病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兔及多种动物和人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感染率最高的是牛羊等反刍兽,对人畜危害极为严重。
棘球蚴的包囊一般近球形,大小不一,在兔多为豌豆大至核桃大。囊壁很厚,分两层,外层为角质层,内层为生发层,生发层不断生出许许多多头节,可向囊内或囊外生出子囊或孙囊。本病的生活史亦是其成虫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犬等终宿主小肠内,并不断向外界排出孕卵节片或虫卵,兔吞食后被感染,卵内的六钩蚴由肠壁经血循环进入肝脏、肺脏及其它脏器,其中肝脏寄生的最多,其次为肺脏,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棘球蚴,之后棘球蚴仍在不断长大,当犬等终宿主吞食了含有棘球蚴的动物内脏而感染,在犬的小肠发育为细粒棘球绦虫成虫。本病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不断长大的棘球蚴压迫其寄生的脏器,使之萎缩和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病变主要是寄生的脏器的变形,如肝、肺的凸凹不平,有棘球蚴寄生。在本病发生的初期和寄生数量很少时不表现临床症状。到病的后期棘球蚴长得很大或寄生数量较多时,病兔主要表现消瘦、黄疸、消化紊乱和营养失调,个别有咳喘或其它症状。
本病生前诊断较为困难,剖检死兔可确诊。或在必要时用新鲜棘球蚴囊液做兔皮下变态反应来确诊。本病的防治措施类似于豆状囊尾蚴病,可参考进行。但对犬的驱虫和免的驱虫用药量需大大增加:犬细粒棘球绦虫驱虫仍用吡喹酮,用量按10—20毫克/千克体重;兔可按50—10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