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父
人物简介刘东父
刘东父(1902-1980),
当代诗人、书画家。四川双流人。
名:恒壁,东父为其字,后以字行。
号:旷翁,又号乐无居士等。
有《刘东父书洛神赋》、《旷翁诗钞》》、《旷翁书画》等行世。
青年时入刘湘幕府,后供职于川康绥靖公署。
出身世家刘东父先生出身于诗礼世家,其曾祖刘沉(字止唐),著名经学家;祖父刘桂文(字云坳),晚清进士;外祖父李汝南(字湘石),著名书画家;四叔刘咸忻(字鉴泉)是著名学者。他们虽然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书学都颇为湛深,现在的望江公园内薛涛井旁,还有止唐的诗碑,字迹醇厚温雅,令人敬爱。刘东父成长在传统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受到前辈的熏陶自不待言。
生平简历解放前刘东父,清光绪28年冬月15日出生于成都的一个书香世家。受家庭熏陶,从小喜爱诗文书画,并受到良好教育,为后来这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年入尚友书塾,从学于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东父的四叔刘咸忻。
青年时入刘湘幕府,后来刘东父以青年才俊身份出任《济川公报》总编辑、《川康通讯》社社长、《过难三日刊》社社长、川康绥靖公署秘书处处长、民事处处长等。1947年退职回家,以鬻字为生。解放后1949年后应聘四川省文史馆从事文史资料搜集整理编纂工作。书法初学赵孟頫,继习唐楷魏碑汉隶秦篆,又精研王右军、苏东坡诸家行草,广泛吸取,碑帖并重。各体皆善,以端庄流丽、劲健秀雅见长。作品入选50年三代中国首次在日本举办的书法展览、
1954年受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5年加入民革,长期从事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诗书画创作,文史诗词皆有若干著述问世。他的书法作品辑录入《民国时期书法》、《中国时期书法》、《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近现代名家书法大成》等大型图书之中。刘东父作品
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法篆刻展览”,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等收藏,
1986年四川书法家协会在成都举办“刘东父先生遗作展览”。亦工国画,常作山水竹木兰石。深研旧体诗词,有存诗千余首。生前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委员。
高尚人品刘东父青年时在重庆、成都即以书成名。1937年河南大旱,刘东父以书家身份在成都举办书法义卖,无论士人官绅还是普通百姓争相义购,盛事一时。先生最后将义卖所得法币一万余元全部捐给了灾民。这种事不仅是旧中国时书界少有,就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书家有如此高尚的行为和如此好是市场效应也是廖若晨星。书界对刘东父的人品、诗品和书品评价都是甚高的。说到刘东父的人品,除上举一例之外, 观在四川的名书家如何应辉、张景岳诸君无步称道他如清流绝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他常说:“搞艺术,本来是一种高尚的爱好,一旦变成争夺名利的工具,艺术就没有境界,就会倒退。”这些话值得我们记取和警惕。在奖掖后进方面,更是宽厚慈祥,诲人不倦。许多书界的莘莘学子,受益于他,得道于他,成就了后来的事业,至今犹被他的道德伟力所感动。在治学尤其是书学方面,刘东父不仅言传身教,而且对于正确的书学理论,从来都是刻苦躬行。比如刘东父主张要重视传统,要读懂古人,于碑于帖,皆要仔细审读。对于笔法上的转折顿挫都要到家,快慢适度,不可太滑。除书法的技术之外,还主张要从学养中去追求艺术性,要克服匠气、俗气,特别强调“俗病无药医”。到了晚年,他愈加感到“现在创新是一个风气”。他说“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书法也要发展变化。但是书法是传统艺术,我们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发展,可以超过古人,但不能前无古人。”他的“创新要有基础,有了成绩是可以变的,既不能侈谈创新,也不能死守成法”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学书经历据刘奇晋撰文谈到刘东父的学书历程,他自幼临池,以祖父云拗先生、外祖父李湘石先生和赵松雪书为范本;14岁入尚友书塾,在四叔鉴泉先生的指导下,改习颜真卿《家庙碑》和郑道昭《郑文公碑》及《论经书诗》。他24岁到重庆,白天工作,晚上则坚持临池,寒暑无间。在重庆的十年中,仍习赵松雪的行楷书和郑道昭碑,又旁涉汉隶和苏、米行书。在此期间,他的书名渐盛,34岁时回到成都,又研习王拳之书法,对《圣教序》用功最多,以悬肘放大临写,甚见成效,颇得友人称道。新中国成立后,又致力于篆书和草书,取法秦、汉篆和孙过庭《书谱》。刘东父作品
刘东父几十年如一日,从事临池,很少间断,甚至有时生病也以临帖为体息的方式。(见刘奇晋:《治学谨严,重在立德》)其临池功夫之深,罕有其铸。可以说,刘东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书法艺术,或者说他是将书法艺术作为自己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刘东父对书法艺术如此执著的追求,当我们观赏他的作品时,是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的。从这个基本感受出发,我们可以体味到刘东父书法的一些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刘东父的书法各体兼擅,碑帖融合,尤长于正书和行草。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行楷《节录孙子谋攻》、小楷《毛主席词六首》、行书《朱庆余南湖》、《偕友人小饮江楼》、草书《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梁武帝西洲曲》以及临《东坡北游帖》、《米陋邦帖》和若干自作诗笺,如《谢李亲家赠菊盆诗》、《庚申正月十二日游草堂诗》等。刘东父所书行草,笔精墨妙,犹君子自适,顺时行藏,气调雅逸,雄健清润,其书卷风气,淳和诱人。他从赵松雪入手直达二王,又参以魏碑和苏、米笔意,其书便于端丽中见活泼,酣畅中寓遒劲,卓然似君子临风,转瞬间又似力士扛鼎。而他所书之碑、篆、隶作品,使人强烈的感到无一字一笔无出处或与游离法度,无一篇章不见个性与精神。其中隶书节临《张迁碑》、魏碑《胸有成竹、腕无俗气联》等皆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功力与广博的胸襟。节临《张迁碑》点画起伏,开合咸宜。自然生动,淳美可爱。魏碑《董老诗》和《胸有成竹、腕无俗气联》则深得郑碑堂奥,又另辟蹊径,丝毫不逊海上大家。篆书《云横九派,浪下三吴联》则参以石鼓神韵,可谓神凝笔迟,婀娜多姿而笔力坚劲。总之,他的碑、篆、隶书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正如他的魏碑对联所说的那样,大多因胸有成竹而下笔自妙,腕无俗气得运斤如神,完全呈现出雄健超逸,雍容高雅的格调和神韵。刘东父书法作品
刘东父画梅立意脱俗,意在傲霜而不是繁茂芬芳。老干横撑,苍劲有力,用笔于法度中求变化,充满逸气。兰竹婀娜多姿,水仙高贵典雅,逸气扑人。画松,尤其指画有意思,甚至超出笔画。画法娴熟,苍辣硬朗,收中有放,放中有收,颇得高其佩指意。枯木竹石,有倪云林笔意,疏阔简洁,于空白中显出物象空间,供人遐想。刘东父的山水画,注意在大的势上做框架文章,无论高远,处处有意。一些山水作品幅小而气象大,用笔灵动轻盈,苍辣中见秀润,显得很有精神。刘东父的国画,文人气息浓厚,同时非常注意写和意的关系,属于简括生辣一路。画中无弱笔、俗气、败象,充满逸气和雅致,实践了他的追求书画高格调的理想,面对流弊和俗气,树起了文人学者的标杆。综观刘东父的创作,可谓诗书画合一,在当时,无疑是很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