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肉胡同
概述有研究认为,“胡同”是蒙古语“浩特”音译。浩特原是居民聚落之意,后来的含意延伸为城镇,如今还有呼和浩特、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城市名。另外,“胡同”源自蒙古语,经考证还有水井之意。这一解释贴谱,因为凡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地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已久,故“胡同”也是井字的音译。
元代是北京街巷的奠基时代。元代从1267至1285(至元四年至二十二年)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为今天的市区奠定了基础的元大都城,当时城周围六十里(今测28600米),其中大部分是以后明代北京之内城。明代北京内城四十里,所占面积的三分之二与元大都重合。
元代流传下来的街巷名西四南砖塔胡同,在元曲中出现过;菜厂胡同,在王府井大街,这一带元代曾是菜市。沙拉胡同,在钟楼前,曾为珠宝市场。沙剌是蒙古语,即珊瑚之意。清代曾音译作舒噜,今名沙拉。
明代的京师,是现在北京市区的前身。明代北京有地名的街道1230多条,清代发展到1860多条,民国时有1960多条,解放初有2550多条,后来发展4000多条。这些地名可以看做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
北京胡同名五花八门,有山川井象、天文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宫坛寺庙、名胜古迹、人物姓氏,官衙府邸、地方特产、食品用具、手工作坊、兵营驻地、景物民情、方位人体等等。街巷名称五花八门,不是一人一日之功,而是自然形成和老百姓初期自发命名。
从民国以来,北京胡同名的改订大约达到三百以上。其中熟肉胡同改成输入胡同。
景点一走进输入胡同,宝记豆汁店、年糕李、五香烧牛羊肉、清真热包子的各色招牌就在马路两旁摆开阵势,玻璃柜台内摆放着五颜六色诱人的年糕,家家门口小黑板上写着炸松肉、麻豆腐、年糕坨,新出炉的烧饼和包子冒着热气,三三两两操着京片子的人们遛着弯就把晚饭拎了回去,有心急的当街就大啃烧饼夹肉,游客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顿下来,牛街就这样以最具特色的丰富小吃美食宣告了一场精彩的开场白。
“两把刀、八根绳”,这说的就是回民的生计,“八根绳”是挑夫,“两把刀”指的就是屠夫和糕饼小贩,如今走在牛街路上还能看到很多出售新鲜牛羊肉的摊子。而牛街的糕饼小吃更是名不虚传,江米黏货是其中的佼佼者,盆糕、白年糕、黄米年糕、小枣切糕、紫米切糕、什锦切糕,光是年糕的种类就能让你眼花缭乱,当然还有驴打滚、艾窝窝、芸豆糕、豌豆黄、奶油炸糕、糖卷果、糖耳朵、螺丝转、炸排叉、面茶、灌肠、杂碎汤等等这些早已美名远播的名吃,一不留神,你会发现平常北京人青睐的传统小吃竟然全部都是牛街出品。
位于输入胡同口对面的聚宝源旁边有一家清真超市,其中二层已经开辟成了小吃大排档,年糕钱、奶酪魏等名牌小吃也入驻其中,建议来碗羊杂汤,配上烧饼夹肉或者牛肉包子,尝尝年糕和糖卷果,甜点来份奶酪和果子干,花上20元就能把清真小吃之精髓一网打尽。
在输入胡同甲54号有一家老爆肚满的小店,一走近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肉香,除了爆肚,这里最具特色的是五香烧牛羊肉和火烧,每天上下午各有一锅新出炉,去晚了还买不到呢!
如果要吃爆肚,在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就有一家爆肚冯,沿着法源寺后街一直向东走到菜市口大街就看到了。这里算是吃爆肚比较正宗品种也齐全的一家老字号,羊肚仁40元,算是爆肚中的极品,肚领、散丹、肚丝等都值得一尝,脆嫩的爆肚蘸上麻酱小料,绝对是地道的老北京口味。
输入胡同路口的宝记豆汁店也不妨进去一坐,看看很多北京人都无法忍受的豆汁是否能够打动您的味蕾,据说这里的甜点炒草莓和炒山楂味道非常鲜美哦!
您还可以继续沿着牛街的胡同闲逛,买上几个新出笼的牛肉大葱馅包子,或者来袋脆脆的炸排叉边走边吃,也许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又能发现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