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著名环境学家(1916-1994)刘培桐(1916-1994),教授。河南浚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史地系。曾任北平师范大学讲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还兼任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名誉所长、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编委副主任、《环境地学》编委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学会(IGU)地理与公共管理组成员、《环境科学家》顾问、《环境管理》编辑组成员。

专于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撰有论文《岱海盆地的水文化学地理》、《中苏黑钙土的对比研究》,著有《环境学概论》。

上世纪50至60年代,他出版了多部土壤、土壤化学方面的著作,其代表作有《中国的地貌与土壤概述》(1956年三联书店印行)、《化学地理学》(上下册,1962年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70年代后,他的学术活动进入一个高峰期,先后出版了《环境地学》(1982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环境科学》(1983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环境科学概论》(1983年水利出版社出版)、《环境学概论》(198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环境科学基础》(108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环境科学导论》(1989年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聚焦环境学》(198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环境学概论》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化学地理学》获教育部教材二等奖。

简历与生平

1916年12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浚县。

194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西北师范大学史地系助教(因抗战学校内迁陕西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1941年调前中央研究院重庆北碚地理研究所聘任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土壤农业部分)、《汉渝公路中段暨渠江流域之土壤与土地利用》等、并发表多篇论文。

1946年后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开展自然地理学的实验研究,建立土壤地理实验室,使研究从定性描述不断走向定量化论证。

1957—1959年,赴原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进修土壤地理学与景观地球化学,为在我国开展化学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1959年12月—1963年,回国后,主持我国第一个化学地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62年,在全国陆地水文会议上,他指出:根据地表水化学变化规律的研究,应注意由于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1963年,提出了“关于在我国开展化学地理研究的几点意见”;曾以内蒙古凉城县岱海盆地开展典型研究,并发表了“岱海盆地的水化学地理特征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岱海盆地的水化学地理”。

1972年—1977年,主持北师大地理系环境科学和环境与癌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我国最先开展对“官厅水库水源保护研究”及“北京西郊环境污染调查和评价研究”课题;1977年担任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环境科学技术规划组组长,在国内首先招收了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近百人,填补了这方面专业人才的空白。

1979年—1982年,中国环境学学会成立,被选为常务理事,兼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982年4月,在北京师大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环境教育培训班;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北师大正式成立了环境科学研究所,任所长。

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北师大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刘培桐任所长。他强调要重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即研究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解决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与环境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确定了研究所的研究重点。该所与国内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三峡工作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大庆地区土壤分部规律及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动态研究”、“贵溪冶炼厂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对国民经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并对环境影响预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国际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保持业务联系,还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大专院校环境教育、环境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与教学协作关系。

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了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新型的开放实验室,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发展环境科学事业,多出研究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环境学概论》198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化学地理学》1995年获教育部教材二等奖。

主要著作目录

《中国的地貌与土壤概述》,三联书店印行,1956年

“关于在我国开展化学地理研究的几点意见”,《地理学报》,1960年4月,第26卷第2期。

《化学地理学》(上下册),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1962年

《中苏黑钙土基本特征的对比研究》,科学出版社,1962年。

“我国风化表及土壤中化学元素迁移的地理规律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

“岱海盆地的水文化学地理特征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年,第1期。

“岱海盆地的水文化学地理”,《地理学报》,1965年3月,第31卷第1期。

“北京近郊平原的土壤水分状况”,《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1964年,第2期。

“环境科学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环境科学》;1978年,第5期。

“试论地理环境发生、发展中的异质化和空间分异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增刊。

《环境科学概论》,水利出版社,1981年。

《环境地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2年。

《环境科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3年。

《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

《环境科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

《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

《聚焦环境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1989年。

(二)革命烈士(1915—1940)山东人。农民家庭出身。1934年入北平国民大学政治系学习,在校期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先后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随北平部分高校师生流亡济南,入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10月中旬结业后,由党组织派往聊城工作。不久,去濮县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先后任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政治部民运科青年股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鲁西总部青年服务部长。1938年10月赴中共冀鲁豫省委党校学习。1940年1月任中共鲁西区委青委副书记。同年3月任中共鲁西第四(运东) 地委书记。同年6月14日,地委机关(驻茌平城南张小庄村)遭济南、聊城、茌平等地多路日军袭击,在率部突围时壮烈牺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