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
韦东原名韦孝耶,1941年出生,福建省屏南县黛溪镇忠洋村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现外交大学),同年跟随黄镇将军出使法国,任秘书、翻译。1973年调任外交部任西欧司副司长。1976年后历任中国驻摩洛哥、马达加斯加兼科摩罗、葡萄牙等国大使。他从事外交工作近40年,走访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
韦孝耶上中学从忠洋到双溪要走40多公里的山路,那时孝耶家里生活很困难,上学走路穿草鞋,甚至打赤脚,身上穿的很单薄,而且是补丁压补丁,吃的是地瓜米配咸菜。但孝耶从小就吃苦耐劳,读书很用功,成绩优异,从小学到中学,都担任班长。1958年,孝耶读高二时,正逢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整个学期,他和同学们都在双溪镇宜洋村炼钢铁,吃尽苦头,但他总是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一次,炭窑崩塌,他来不及跑开,被埋在窑里。同学们把他扒出来时,已昏迷不醒。经抢救后脱险,但大腿骨却被压断了,于是他被送往省城医院治疗。他一边治疗,一边学习,半年后伤愈回校参加期末考试,结果,他各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其中俄语考了满分,轰动全校。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专攻法语。
1964年1月,我国政府同法国政府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双方商定在三个月内互派大使。外交部在全国选拔赴法工作人员。刚上大学四年级的韦孝耶由于品学兼优,被破格选上,提前毕业,到驻法使馆工作。从此,23岁的韦孝耶便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外交生涯。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极“左”路线冲击外交工作,驻外大使都回国学习,韦孝耶也不例外,回国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学习班。1969年5月,时局有所好转。周恩来总理指示,驻外大使应回所驻国使馆工作。令韦孝耶终身难忘的是临行前的一个晚上,在中南海国务院一间会议室里,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接见驻法大使黄镇及使馆工作人员。时任使馆秘书兼翻译的韦孝耶的座位正好面对着周总理。周总理每一次接见,都有点名认人的习惯,并时常说些笑话,使人无拘无束,这次也不例外。当周总理最后一个点到韦孝耶的名字时就哈哈大笑起来,他说:“韦,韦陀;耶,耶稣,迷信也。孝耶这个名字不好听,我给你改个名字。”周总理想了想,说:“叫韦东吧!因为你现在是我们东方文明古国的一名使者。”“谢谢总理!”孝耶激动地说。第二天,孝耶便向外交部递交了更改名字的报告,很快就批准了。从此,韦东就成了正名。
1994年8月,韦东被国家委以重任,担任中国驻葡萄牙大使,直接参与了我国同葡萄牙政府关于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谈判工作。作为驻葡大使的韦东,殚精竭虑,为澳门的平稳过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评价。时至今日,谈到那段经历,韦东仍兴奋不已。他说,弱国无外交,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黯然神伤。如今,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把失地收回,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民族壮举!驻葡五年,成为他外交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光。1998年8月,韦东卸任回国前夕,葡萄牙总统桑帕约对葡中友谊开创新篇章的这位东方使者授予“大军官勋章”最高荣誉。
回国后,韦东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直到2002年退休。至今,他仍担任中国葡萄牙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非洲友好协会理事等职务,继续为中国外交事业发挥余热.现居北京。
韦东, 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担任许多社会工作:
中国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 会员 婚礼策划师 婚礼主持人
中国周易研究会山东大学周易学会 会员 高级周易研究师
大连周易学会 会员
大连楹联学会 会员
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 会员 中国首批牵犬师
中国台球协会 会员 中国首批裁判员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管理志愿者服务队 队员
获得“天泉杯”全国婚礼主持人大赛金奖
获得“十里红装杯”全国婚礼主持人大赛大奖,全国百名优秀主持人第12名。
他策划的新式婚礼,时尚浪漫。特别是时尚的中式婚礼,更是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尚元素,为婚礼文化的进步走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