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遗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宝山遗址

经过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赵丛苍等

考古工作者连续1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城固宝山遗址考古发掘日前获

得重大成果。现已出土3600年至3000年前宝山商时期遗存中的大量陶

器、骨器、石器以及铜、铁制文物,其中出土的四棱体铜针,是迄今

我国出土古代文物中最早的青铜针实例。

宝山遗址位于胥水河畔的城固县宝山镇,占地5万平方米,1990

年由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赵丛苍首次发现并命名,因发掘出大量烧

烤坑和形制特异的陶窑群而享誉海内外。其中新发现仰韶时期烤烧坑

和汉代烤烧坑达20多座,数量多、种类齐,揭示出汉水上游地区从仰

韶、龙山、商代,直到汉代延续着烤烧坑这样独特的生活习俗,这在

全国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同时又发现了30多处商代烧烤坑,丰富了

商代烧烤坑的形态。在国内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古人类基本上都是挖

坑作为倒埋垃圾,考古学上命名为“灰坑”。而宝山遗址的坑是将烧

烤和堆放废弃物等功能集于一身,这种现象意味着宝山地区的古人类

使用了另一种填埋垃圾和烧烤食物并用的“烧烤坑”。

在宝山遗址出土的铜器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其中出土的铜针四棱

体针身和尾端的精心装饰,则显示出别致的设计构思与考究的制作技

艺。

宝山遗存的各种陶器纹饰无不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宝山商时期遗

存中的陶器总种类达20多种,几种主要器类如豆、小底樽形杯等,形

式多样,多姿多彩。陶器制作精致而造型美观,陶质普遍较好,烧制

火候较高,器形规整,饰纹精细。宝山发现的目纹和蛙纹,都是刻画

在作为主要陶礼器之一的高颈小平底樽的肩部,具有特殊的意义,不

排除作为符号或文字的可能性。宝山发现的鸟纹为鸾鸟形象,其刻画

于宝山商时期遗存的器物上,年代较早。该鸟纹口衔灵芝,刻画生动,

堪称早期鸟纹的精美之作,具有丰富的内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