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鹦鹉纹提梁银罐
【名称】:鹦鹉纹提梁银罐
【类别】:银质
【年代】:唐代
【出土时间】: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简介】
这件富丽堂皇、圆浑饱满的银罐1970年从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3厘米,重达1789克,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透过这种银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同时它那圆浑饱满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题材,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
罐身通体装饰以婴鹉为中心的团花,余白衬填以折枝花草, 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刻画逼真。罐颈与足饰二方连续式菱花图案一周,盖心内饰宝相花一朵,盖面周围饰葡萄、忍冬卷草,提梁上饰菱形几何纹,盖内有墨书一行“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令人惊奇的是圈足底内加焊一圈圆箍,这样使得底部不易脱落,更加结实。银罐采用了锤击、浇铸、切削、抛光、錾刻、涂金、焊接等7种工艺完成。由此可见,制作者是一位十分聪慧、工序娴熟的工匠,匠心独特,该器既创作出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是一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
【相关资料】
我国金银器制作和加工工艺大体上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秦以前,金银工艺基本上处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范畴之内,是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延伸和发展。第二阶段从汉代起,金银器加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工艺技法。唐代金银器工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发展与创新。如炸珠、掐丝、镶嵌显然出现于汉代,是对西方金银制作工艺的吸纳,但唐代应用更为频繁、工艺也更娴熟。这件银罐为纯银所制,纹饰全部鎏金,罐体与纹饰色泽形成反差,产生了一种明显的主体效果,正是唐代冶银技术水平的体现。
金银器的造型及装饰题材作为一种直观形象,不仅起着美化器皿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这件银罐大口、短颈、腹鼓而圆,喇叭形圈足,罐肩之上有两个葫芦形附耳,提梁插入并焊接在附耳之内,整个造型给人厚重饱满的美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代以胖为美和崇尚力量、健康美的时代风尚;银罐的装饰题材以鹦鹉为主体。鹦鹉因美丽能言,成为唐代王公贵族喜爱的宠物。《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驯服,聪慧而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雪衣娘’”。可见当时人们对鹦鹉喜爱的原因与程度。因此,鹦鹉成为唐代工匠们乐于表现的题材。这件提梁银罐上刻划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各类植物纹样处理的繁简适度、形态各异,既烘托出了鹦鹉的生机,也表现出工匠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石榴代表多子,忍冬、卷草象征繁盛,葡萄因产自西域则应是民族友好和生活祥和的反映。此外罐盖内有一行墨书写着“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表明这件银罐是存放中药的容器。
此银罐在1970年何家村出土时罐内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着一张极薄的金箔,其上立十二只精致纤细的赤金走龙,水中散落着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璀璨夺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