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

学校简介英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该校以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为中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校直属教育部,由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建设,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下设有研究生院,在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学校校训为优秀校友,国务院现任总理温家宝同志题写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歌为《勘探队员之歌》。
学校校训温家宝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治学方向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
历史沿革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唐山交通大学于1952年部分院系调整到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后改名唐山铁道学院),北洋大学等校地质科系合并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学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刘型为学校首任院长。
文革开始后不久,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北京十三所重点高校外迁。北京地质学院于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开始新的办学历程。学校南迁过程中历尽磨难,损失很大,一度散落在四个地区办学。在湖北兄弟高校的帮助下,于1975年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文革结束后,为解决学校部分知名学者因为工作需要仍然留在北京的问题,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在北京恢复办学,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经国家教委批准,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北京研究生部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分别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总部设在武汉。1988年,学校经批准设立研究生院,是我国首批成立的三十三所研究生院之一,九五期间,学校又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根据教育部文件,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教育部仍然以一个中国地质大学整体进行建设。2006年,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签署文件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地质大学。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的一部分。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又成功申报了第二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将学校的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学科建设中国地质大学拥有“地质学”和“地质工程与矿产资源”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

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构造地质学”六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建设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国家专业实验室”和“超深钻探国家专业实验室”,并拥有二十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校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设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博士点,119个硕士点,60多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教,哲等学科。
学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9名两院院士,8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建校以来,有17名两院院士在该校任教,培养了包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嫦娥”应用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国际地联主席张宏杰,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奥运会冠军高凌在内的大批高素质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学校在中外驰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

和避暑胜地北戴河建有条件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坚持“联合、交叉、前沿、急需”的学科建设方针,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类学科为主要特色,坚持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之路,发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名师荟萃,桃李芬芳,拥有一大批地学大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际地质学界知名学府。中国地质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成为中国地质教育的排头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教职工1242人,其中专任教师70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57名,博士生导师13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俄罗斯外籍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7名。近年来,我校专任教师中3人获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4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2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其中金锤奖3人,银锤奖9人),1

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人获“侯德封奖”,有中组部直接掌握的高级自然科学专家10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有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6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32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此外,学校先后聘请6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 。40多名教师获曾宪梓高级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建校50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余名,其中研究生近4000余名。我校有20位毕业生以其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巨大贡献而获得科技界最高荣誉 ,22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涌现出了200余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其中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11人。许多的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或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地大人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书写着他们的业绩,他们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祖国的天涯海角、边疆大漠,留在了南北极、珠穆朗玛峰,艰苦与欢乐伴随着他们,奉献与光荣激励着他们。

学校主办并公开发行有《地学前缘》、《现代地质》、《中国地质教育》、《资源·产业》等刊物。根据2006年11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在1652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地学前缘》总被引频次达1741次,在地球科学类36种期刊中列第3位,在全部1652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75位,比上年的1501次,上升了240次;影响因子为1.347, 在地球科学类36种期刊中列第5位,在全部1652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37位,比上年的1.098,上升了0.249。为此,《地学前缘》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现代地质》总被引频次达680次,在地质科学类31种期刊中列第12位,在全部1652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位371;影响因子为1.006, 在地质科学类31种期刊中列第14位,在全部1652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91位。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含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及公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0余项,总科研经费逾5.5亿元恰熬盼濉逼诩涞?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10余项,出版专著180余部。我校教师在国外发表论文400余篇,发表论文总数超过7500篇,被SCI、EI、STP收录论文700多篇,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6篇。国际学术交流活跃,重点建设的学科群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十五”期间,举办10余次影响较大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由中国地质大学牵头主办的国际矿床地质学会(简称SGA)第八届大会被认为是SGA的一个里程碑,是首次在欧洲之外国家举行的SGA大会,它建立了中国矿床地质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将会对国际矿床地质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全国高校内唯一的国家

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140430平方米,建筑面积755634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58956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52886平方米。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4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000人,博士研究生700余人,各类留学生300余人。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50人,专任教师151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73人,教授350人,副教授395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2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9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目前学校收藏各类图书资料共计2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资料131.56万册,中文电子图书80万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成千上万的学生通过实习基地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确保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地质学、地矿类新专业W(W指本科目录外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四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矿产普查勘探”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6个学院(课部)、58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1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有15个工程硕士专业和13个高校教师专业;拥有MBA、MPA学位授予权。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主 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2000余项,2007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2.18亿元。近年来,科研经费平均以40%的年速度增长。

2003-2007年,学校主持“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2004年,该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神舟”飞船的6次顺利飞行中,我校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
学校拥有10项国家甲级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地质灾害评估、设计和监理甲级资质证书,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证书和全国土地利用规划机构甲级资质证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服务平台。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系统(CSSCI)。
学校校歌
中国地质大学校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