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三和
“上海画师”——洪三和
简介:
洪三和,中国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师。福建连江人。早年曾在上海天蟾舞台布景部学习京剧舞台美术设计。及后出外发展,先后在越南,省港澳等地担任靓少佳大明星粤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师。建国后,历任广州珠江粤剧团、广东粤剧院舞台美术设计。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代表作有《情僧偷渡潇湘馆》、《柳毅传书》、《荆轲》等剧的美术设计。洪三和和其妻潘韵华婚后育有十个子女,其后代目前分布居住在广州市广东粤剧院,广州市荔湾区宝华路西三巷,广州市海珠区东晓南路,香港,澳门,加拿大,美国。其人在东南亚享有盛誉,所带的徒弟后来都成为出类拔萃的名画师。他的第二子洪本泉等人从小学习并继承父亲洪三和的技能,目前仍然活跃于舞台设计美术界。
生平事迹:
一、“上海仔”和“海派”
无论行内、行外,很少人知道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师洪三和的原籍在那里。因为他是在上海“天蟾舞台”出道,其后,凡海报、场刊无不用上海画师”替他标榜。所以人们几乎都把他看做上海籍人,在口头上还亲昵叫他“上海仔”。
其实,洪三和原籍福建侯官,与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沾亲带故。他是林则徐第三代外孙子。他藏有一幅林则徐夫人“合家欢”的写真图,其中有一个蹦蹦跳的孩子,就是髫龄的洪三和。
稚龄的洪三和在福建老家,已嗜写写画画,画的是中国画,也许是受祖上的薰陶,但也无非是月月年年在临摹《芥子园画谱》之类而已。如果不是遇上一个同乡,洪的生活道路与艺术道路,显然不会象后来那样。或者沿着临摹到画些条幅、横披、斗方,亦可成为一名国画家。但一碰到这位同乡,有分教:负笈春申,一朝扬名异域;挥毫南国,至今誉满舞台。
这位同乡,是来往闽沪的“巡城马”,他看过洪的少年习作,在激赏洪的天才之余,向洪讲述了“外边世界”的动向。所谓“外边世界”,则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其时,“海派”正在这个地方兴起,无论商场上,艺术园地里都涌现这个派别。至于戏曲界里“海派”,正如日中天。与“京朝派”不吃人间烟火有天壤之别,“天蟾舞台”建成,“海派平(京)剧”的大本营同时建成,而挑起“海派平(京)剧”大纛的,则是著名表演艺术大师麒麟童(周信芳)。他在这里爆出连台本戏(即后来的“连续剧”),推出活动布景,改变了京剧“一桌二椅”的老套。因此整个上海滩都给震动起来。那个“巡城马”,很容易被“海派京剧”所吸引,逐渐变成“拥趸”,也逐渐认识“天蟾舞台”后台的人。
“海派”的舞台艺术,触动少年洪三和的好奇与向往,他央求这位同乡带他到上海,加入“海派”舞台装置的行列。这位同乡就带着这好学的少年人到了上海,让他拜“天蟾舞台”布景大师赵如泉为师。这时,赵如泉手下有一个很勤奋
的徒弟哥,如今又多了一个新徒弟。不想,这两个徒弟哥,后来一南一北成了大名。南的就是洪三和,北的就是陆阳春,所谓“南洪北陆”。
二、东南亚“海派”布景扬威
洪三和离乡别井,到上海天蟾舞台学布景,从学艺到绘景,也就是从替前辈洗画笔,开颜料到自己舞弄画笔,度过了整个少年时光。1937年芦沟桥的枪声响起了,没有多久,日本侵略者也逼近上海。这时,天蟾舞台有一班“义不帝秦”的热血青年,组成流亡京剧团,开赴海外演出谋生,年青的洪三和也一起参与了。可是,这一群青年,游演到安南(今越南),因为当地的华人,多是讲粤语的,由于语言的隔阂,京剧没有什么观众,整个剧团陷于极度窘境之中,甚至无以为炊。年青的洪三和,就画了些国画,在街头摆地摊,以画换钱,以画换米,让个人与团体两不饿肚子。不意洪三和卖画救饥,迭逢奇遇。
摆地摊的洪三和,首先被誉为粤剧“武探花”的梁荫棠所发现。梁请洪画一幅巨幅广告。悬在戏院门口,以广招徕。梁示洪画一个侠士在“踩沙煲”(“踩沙煲”是南派武功中的特别招式。人踩在那缸瓦沙煲之上,以表演人的轻功)。但洪是外省人,虽然跑了不少粤语码头,但粤语还不大听得懂,竟替梁荫棠画了一幅“打沙包”的大广告!也是错有错着,上海仔画错广告,在粤剧界传开了!洪三和的际遇也来到了!
这时是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之后,有好大一批负盛名的粤剧演员,纷纷自香港逃抵安南。像白玉堂、楚岫云、冯侠魂,梁金城、朱少秋、梁荫棠等等。而在香港沦陷前,已结伴到此的则还有“胜寿年”主帅靓少佳。于是,这安南虽仅一隅之地,瞬即猛班林立,剧团与剧团之间,相互竞争,以求生存。在如此众多红伶之中,靓少佳对洪三和最为赏识,迅即延揽入幕。于是,不甚听懂粤语的洪三和,便到粤剧团任布景师。
靓少佳为什么一听有上海绘景的流落在此,就火速下聘呢?原来靓早在20年代旅演上海,已备知“海派”的魅力,他本人也是汲取“海派”的表演艺术、通向成名的。如他主演的震动百粤剧坛的《龙虎渡姜公》,从舞台布景到服装无一不是麒麟童主演的《封神榜》的“复制品”。如今客地得人,以“海派”布景的特色,将大大加强了在竞争中的优势,扬威异域。
靓少佳名驰省、港、澳,以至星洲、美洲。而洪三和在粤剧界则是名不见经传,就算在京剧,也是出道未几。在名望上、年龄上,如此悬殊,然而无碍彼此的合作。无他,只为志同道合,彼此同宗“海派”。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读过《三国演义》的,无不知道,诸葛亮初出茅庐在博望坡放了一把火,杀败曹操的兵马。让不折服他的人也得折报。年青的洪三和也和年青的诸葛亮一样,他就任靓少佳领衔的剧团舞台总设计,虽然靓有知人之明,但靓的老“袍泽”,未必迅即就折服洪的“海派”才华。恰好剧团要抬举新扎花旦郎筠玉,由编剧家梁心鉴编了一套《穆桂英》戏,是个老戏,作为主帅的靓少佳认为必得有“新招”,不能老戏老演,老戏老演是没有观众的。于是洪三和就在舞台设计上使出“海派”绝招。将舞台板凿穿,矗立一根巨大的、会旋转的、闪闪发光的“降龙木”在穆柯寨的山上。大幕一启,观众惊讶不已,认为是见所未见,随之掀起了暴风雨般掌声。无须多问,这个戏自然“爆棚”。郎筠玉固然因之声望大噪,而陌生的布景师洪三和——“上海仔”的名字也不胫而走。接着,洪三和又在一套表现薛家将的戏《薛蛟斩狐》里,又出新招,当那狐狸精吐出狐珠的时候,舞台的天幕上,只见无数颗的珠子滚动,最后凝结成一颗五光十色的明珠。使观众大喝其彩。洪氏的牌子也如珠子一样,光芒四射!还有,他在另一套老戏《王宝钏》里,又爆新招。《王宝钏》固然是粤剧传统剧目,但重编时却吸收了熊式一先生将《王宝钏》改编成英文本在英国演出的情节。即薛平贵不再是乞丐,而是王丞相府种花木的园丁。这园丁还饲养白鸽(这一细节是熊氏所没有),王宝钏抛绣球招亲,那绣球被这白鸽从半空一衔就衔给园丁。白鸽衔绣球的特技,带来强烈的舞台效果,使得当时的观众(现在的老华侨)至今犹未淡忘。
“胜寿年剧团”是靓少佳一贯用的班牌。自1941年抵达安南,长驻西贡的新同庆戏院,从不拉箱到别家戏院,也从不离开这家戏院去跑码头。一捶锣鼓月复月地演,一口气演了七个年头,至1947年回国。在猛班林立,红伶云集的小小地方,持续满座,成为不倒长寿班,剧团内部曾有人作这过估计:“胜寿年”三个字,靓少佳至少担起两个字,是毫无疑问的。但还有一个字呢?论者以为是跟斗大王猩猩仔。因为靓的武打,没有猩猩仔的跟斗是不能打得出神入化的。这都是事实。然而,真正能达到持续旺台主要是“铁三角”在起作用。那就是靓少佳、梁心鉴(编剧)、洪三和(舞台设计)三者配合,构成“胜寿年”这“铁三角”,这是在安南的其他剧团所没有的。
虽然靓少佳最先起用洪三和,但靓并不把他作为己有。其他剧团要延揽他,靓也由得他去“炒炒更”(即业余设计)。楚岫云、冯侠魂的剧团演出《嫦娥奔月》,洪三和替他们炮制了月宫奇景,因而哄动西贡。
生于祖国的福建、长于上海的洪三和,到了炎蒸的安南,整年都是夏季气候,没有四季区分,使他格外思乡,只因故国山河破,无奈暂且栖迟。1945年,国土重光、洪氏思归心切,于1946年与靓少佳惜别,取道广州,打算重回福建。不意楚岫云正与何非凡拍档,积极编排红楼新戏——《情僧偷到潇湘馆》楚岫云听到洪三和抵穗,就向何非凡力荐洪氏为该剧舞台总设计。洪只得放弃东归计划,又将“海派”的散手,倾注在这个新戏之中:例如当贾宝玉(何非凡饰)毁碎龙凤烛,大叫要与林黛玉(楚岫云饰)结婚,将脚在台板上猛顿时,忽然宝玉的袍子(即所谓“宝玉装”),霎时透出两个发光的“双喜”字来,借以显示宝对黛爱的坚决!这一招马上令当时的广州观众,叹为奇观。这是洪氏在“凡仔”所穿的鞋底里藏了一块过电的铁,台板上也安置了电源,电源透过鞋底,经过观众看不到的电线,身上预先装好的“双喜”,就马上熠熠发光了。再如在“偷祭”之后,变出“离恨天”虚无缥缈的云景,无不令看惯平面布景的观众(当时由于搞班的经济拮据,多是用卷轴式布景),大开眼界。洪氏在《情僧偷到潇湘馆》里,除了用“海派”招式外,对于怡红院、大观园、潇湘馆的布景,却用工笔画绘制,所以他的画景又饶有古典味。对于古典文学《红楼梦》的环境描写,是最适合的。因而好评潮至。“上海画师”洪三和从安南又红遍广州。《情僧》是何非凡走红的“云梯”,这就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三、寒宵望太阳
抗日胜利后的广州剧坛,不仅何非凡看重洪三和,其他搞剧团的也想将洪三和罗致过去。这时,搞班的有所谓“院联”的机构,即“海珠”与“乐善”两家戏院的联合。海珠戏院此时号称“院霸”,凡所有新组成的猛班,必在海珠头台(首演),头台必然爆出猛剧以吸引观众。搞班的目击《情僧偷到潇湘馆》的布景很有吸引力,所以凡戏必落重本钱搞布景,称为“大片新戏”。这“院联”搞的班可多呢。什么“大龙凤”、“花锦绣”、“兴中华”、“锦添花”等等,其中多数的“大片”,由洪氏制作。“院联”还在西关大同路租了一间大屋,作为制景场。洪氏日夕就在这工场操作。洪虽极忙,但制作一丝不苟。他先用黄板纸(纸皮)刻成每场立体景的小模型,交“院联”敲定,然后着手制作。他不仅设计了每场的模型图,还自己动手持着一根三四尺长的竹竿,竿上扎好“漆山”,一边在颜料钵上蘸颜料,一边举起竹竿在钉好了的丈来二丈高的画布上“挥毫作画”,行内称这特殊的笔杆为“丈八蛇矛枪”。
洪氏在这间工场里,炮制出哄动的布景很多。最哄动的要算白玉堂、芳艳芬的大龙凤剧团《夜祭雷峰塔》了。洪氏为其中一场“西湖抢伞”爆出了下真雨的“海派”怪招,使这场戏,一开幕就有劲力。这怪招是在舞台的地槽上设有与舞台长度相等的承水的星铁盘子;舞台上面也设了与舞台长度相等的花洒般的大水管,自来水的水喉搭在大水管内,“水”便透过大水管的孔,汩汩地由上而下,观众望上去,就象一层真的雨帘,演员就在雨帘后面演戏。这“落真雨”的怪招,后来被香港某班采用于《万恶淫为首》一剧之中。“效果”也很好。
在这期间,洪氏呕心沥血出“海派”招式,又复日夜挥舞“蛇茅”,心力交瘁,病倒咯血,入住河南红十字会医院,一月复一月,终于把辛苦赚来的钱用光!当时他在医院,卧在床上,床头柜上也没有什么营养品,可知他拮据的程度了。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攻克南京,大军接着南下,洪得到这消息,非常兴奋。他说:“将来我们的艺术道路,将不是目前那样了,我们搞艺术的人的处景,也不会象目前的悲凉了!曙光在望,远景不远了!”
四、画师与名伶:记洪三和与粤剧界的因缘
“三和没有来吗?”一九八○年,香港粤剧名伶何非凡驱车至九龙红磡车站,迎迓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访问香港的“中国广东粤剧团。”在人头攒动中,找不到他要找的洪三和,他若有所失地开车走了!
名伶何非凡与搞舞台布景的洪三和,为什么如此情长谊深?打四十年代过来的观众,无不知道有一出戏叫《情僧偷到潇湘馆》。何凭此剧成名。而洪三和则替此剧作了极具吸引力的布景,助何弋誉。因而也就穗港暌隔情不隔了!
年除了指导后辈作舞美外,还专心写国画。他写的山水画、扇面画很精到。他的山水画,多是实地写生。其中以丹霞风景最具功力,是几上丹霞,静待日出而绘制成的。
据说,他曾准备把扇面画凑足百幅之数,开画展,可惜最后未能如愿。
五、“海派”创新风
洪三和指望在新的天地,走新的路子,但起步前,也经历坎坷曲折,是黎明前的黑暗吧。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了。我碰不上他,后来才知道他在1949年中,随剧团赴澳门演出。这时洪三和久病初痊,剧团在澳门收入不佳,停了锣鼓。洪在清平戏院后台,仰卧床上。这回不是病而是饥饿,恰巧一位剧团行政人员自港来澳,要找他制作布景,扶起饿得满头大汗的他往饭馆进餐,洽谈这事。于是洪由澳门转到香港去,重操故业。最近才知道他于1950年间,已举家回穗定居,住在宝华路十六甫西三巷。1950年冬,原广州太平区文化馆成立不久,文化馆负责人叶维新、招鸿四出调查区内文化名人,根据街坊反映,才知道有这样一位偌大名气的画师,于是立即登门拜访,并向区领导汇报,不成敬意地赠予慰问金,这样“雪中送炭”,使洪氏十分感激!往后该区文工团的业余戏剧演出,多请他设计画景,无不热情襄助,不论巨细,俱亲力而为,不以业余活动而轻视之,殊为难得!我再唔洪氏也正是1950年。当时我和靓少佳一起步行至文明路,靓说去看看洪三和,行不了几步,路过鲁迅博物馆门前,洪氏正伏地作画,还有几个助手在钉画架,原来靓极重交情,见洪氏一家,食指浩繁,借了一笔钱给他,让他画一套任何戏也可适用的布景,租给下乡的剧团,以维生计。迨至1951年珠江粤剧团成立,才由郎筠玉(珠江正印花旦)举荐担任剧团舞台设计。洪氏自进入这个剧团起,才有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使得
他在解放后奉献自己的所学与所长。
诚如洪氏在广州解放前夕所预言一样,他的艺术道路与旧社会完全不同。他少年受“海派”哺育,年青靠“海派”成名。但在新社会却将“海派”招数,严格筛选,摒弃“怪招”,只剩“正招”。这是他在党的正确的艺术观指导下,通
过学习与反思的可喜成果。所以他自就任珠江粤剧团舞台设计后,与从前判若两人,哗众取宠的舞台招式不见了,就是搬奇弄巧的玩意儿也不见了。仅在现代戏《祥林嫂》里,有过一点“出奇”的装置:先在舞台上设一个平台,作为埗头。靠头摆了六七幅大镜,显示那是河水。卫癞子(文觉非饰)上场了,影子就倒在“镜”里,这时祥林嫂(郎筠玉饰)正在埗头的石级上淘米,一看镜里的倒影,就惊怕地狂叫,收到很强烈的舞台效果。但已非如过去的专为讨取观众的“噱头”离开戏之所需的招数了。但因这样的装置太写实,跟中国戏曲的虚拟不协调,又因耗资较多,不符合节约原则,嗣后,连这样的招式也不出了。
洪氏在解放后所设计的布景,已离“海派”渐远。他已开始追求用中国画的技法绘景,使布景具有民族色彩。如他为广东粤剧院绘制的《六国大封相》,他既不去设置什么将台,也不设置什么旗架来插上缤纷的旗纛。只采用了粤剧传统的“全场”,“全场”原是一大幢绣上了花的底幕。但洪氏用上了这“全场”却不刺绣。完全用中国浅画绘上了战国时代的图案。底色用天蓝,图案则用金色勾勒。正中还是金色的战车、战马,既有战斗气氛,又有富丽堂皇感。一时咸推上乘。如果仔细看去,这样的设计,仍有“海派”味道。不过已把它融汇到国画之中了。其他如《柳毅传书》,“龙宫”一景,本正中“海派”下怀。但他仍本上述宗旨摒弃弄巧招数,而走民族化道路。
洪三和于1958年初,任广东粤剧院舞台设计师,舞台工厂厂长,他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舞台美术学会名誉顾问、中国民主同盟会员。洪氏解放前后,从事
舞台美术工作,造诣甚深,享有盛誉,赢得艺术界而至广大观众很高评价。1982年,省剧协为他及另两位舞美专家:何碧溪、南陀举行从艺55、50周年纪念会。洪三和于1984年退休,退休后,致力于绘写国画以自娱,每写必四尺或五尺巨幅。他固然在童年有临摹《芥子园画谱》的基本功,但更重视写生。他不辞体弱多病,五上丹霞山,绘写丹霞松柏、丹霞日出。这种写生活动,直至逝世前,还不释手。洪氏画幅多次在广州文化公园展出,受到美术界广泛好评。在巨幅苍劲的万年松中,不难看出,还有“海派”的笔墨在焉,这也可说是他的画风吧。他晚年喜画老虎,在虎年岁首,画了两大幅,约我题了“虎虎生气”四字。洪说,他画的是“闽虎”,与东北虎、华南虎有所不同,乡土之情,溢于笔端。看来是不是叫人看了闽虎,知他并非“上海仔”,而是“福建仔”。落款还署上“闽江洪三和画”。
洪三和为人谦厚,人如其名,大凡与之结识的无不赞他作风随和,平易近人。又能一视同仁,且无名人习气,殊为难能可贵。他于1989年3月1日病逝。于忧患哀乐中,度过了七十六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