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1
基本信息品种名称:中棉所11
作物类别:棉花品种
品种特性:中熟棉[1]
作物简介中棉所11的母本美棉Rilcot Stripper—calas结铃性强,铃壳含絮紧,抗风暴,植株墩实矮壮,主根发达耐旱,早熟早衰。为了克服母本吐絮不畅、早衰的缺点,选用吐絮畅好收摘、早熟不早衰、根系发达耐旱、品质好的乌干达3号作父本杂交,经连续单株选择和定向培育,于1978年选育出适宜地膜栽培和旱碱地种植的棉花品种——中棉所11(中49),经冀、鲁、豫、晋、陕五省地膜覆盖棉花品种区试和河南省棉花品种区试通过,推荐在适宜地区推广。中棉所11的育成,对提高旱碱地产量和水肥地地膜覆盖发掘增产潜力,以及提高原棉品级起到重要作用。[1]
特征特性主根发达,生长势强,墩实矮健,早熟不早衰。主茎节间短,茎杆上小下粗,赘芽疯杈少,有利于地膜栽培和旱碱地种植。另外,茎叶绒毛多,有一定抗蚜虫能力。全生育期130—140天。吐絮集中,絮畅好收摘,霜前花率90%以上。结铃性强,结铃部位均匀,铃重4.5—5.5克,绒长30—33毫米,衣分42%—46%,纤维洁白有丝光。
纤维品质:中棉所11棉纤维分别经北京、青岛纺织纤维检验所,青岛国棉三厂、八厂,石家庄国棉一厂和中棉所测试,平均结果:强力4.0克,细度5906米/克,断裂长度23.6千米,成熟度1.6,主体长度29.7毫米,短绒10.1%,纺32支纱,质量达上等到优级。[1]
产量水平1、1983年冀、鲁、豫、晋、陕五省地膜覆盖棉花品种区试,10个试点,中棉所11平均亩产皮棉206.8斤,比全试验平均产量175.6斤增产17.8%,为8个参试品种之首。霜前皮棉亩产194.1斤,亦居首位。1984年被选作对照品种,中棉所11亩产皮棉196.5斤,比平均产量增产12.6%,居第二位。
2、1981—1983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品种区试,3年42点次,皮棉平均比对照增产8.7%,居第三位。新乡、安阳试点分别增产26.1%和33.3%,3年均居首位。
3、1984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品种生态型鉴定,14个试点6个品种,中棉所11的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首位。麦套棉地膜覆盖,亩产皮棉201斤,比对照豫棉1号增产9.2%。旱地直播,亩产皮棉168.4斤,比对照增产9.4%。盐碱地直播,亩产皮棉203.9斤,比对照增产19.2%。
4、1984年在山东省安丘县在丘陵旱地种20万亩,亩产皮棉156斤,有2.7亩单产超过300斤;平原县种25万亩,亩产皮棉185斤;单县23.5万亩,亩产皮棉128斤;巨野县在旱碱地种15万亩,亩产皮棉150斤;成武县种10万亩,亩产皮棉150斤;冠县种15万亩,亩产皮棉186斤。河北省新河县在旱碱地试种8000亩,获皮棉亩产177斤的好收成;河南省原阳县种4万亩,亩产皮棉200—250斤。[1]
栽培要点1、棉田排灌方便。
2、播种不宜过早,在4月15—25日,抓住寒尾暖头抢晴抢墒播种。
3、每亩密度,高水肥地3000株,中肥力地3500株,旱碱薄地5000株。
4、底肥足底墒好的棉田,苗期不要追肥灌水,蕾期追肥灌水要晚要少,开花结铃期要早施重施速效肥,这是增蕾保铃防早衰的关键。开花前施一次磷肥,有明显增产效果。
5、打顶心,旱薄地7月20—25日,果枝10—12个,水肥地7月25—30日,果枝12—16个为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