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薯007
“西成薯007”是由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一个燃料乙醇专用高淀粉甘薯新品种。 2008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2010年通过国家鉴定。
目录
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要点选育机构
特征特性1.薯块性状:纺锤形,皮色红,薯肉黄色,熟食品质优,烘干率34.15%,淀粉率23.36%,
2.萌芽性:出苗早、整齐,单株幼苗数13个左右,幼苗生长势强。
3.结薯性:结薯整齐集中,易于收获,单株结薯3~5个。
4.藤叶性状:顶叶绿色,成熟叶绿色,叶片尖心形,叶脉绿色,蔓绿色、茸毛少、粗细中等、蔓长中等,茎基部分枝3~4个,株型匍匐,无自然开花习性。
5.抗逆性:抗黑斑病,耐旱、耐瘠、耐肥性强,耐贮藏。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试,两年平均鲜薯亩产1909.1kg,比对照减产5.86%;藤叶亩产2310.69kg,比对照增产16.17%;薯干亩产631.33kg,比对照增产16.19%;淀粉亩产427.38kg,比对照增产23.45%。烘干率32.81%,较对照高4.94个百分点;淀粉率22.20%,较对照高4.3个百分点;高抗黑斑病,贮藏性明显优于对照。2007年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792.56kg,较对照减产8.78%;藤叶亩产2511.4kg,增产25.3%;薯干亩产588.64kg,增产9.5%;淀粉亩产397.72kg,较对照增产17.63%,与省区试结果一致。2008—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薯区区试,平均鲜薯亩产2024.89kg,较对照减产4.02%;薯干亩产693.30kg,比对照增产18.33%,平均烘干率34.15%,比对照高6.36个百分点;淀粉亩产474.60kg,比对照增产26.26%,平均淀粉率23.36%,比对照高5.53个百分点。2009年长江流域薯区生产试验,鲜薯亩产量为2245.4kg,比对照南薯88减产2.82%;薯干亩产量为771.4kg,比对照南薯88增产18.89%;淀粉亩产量528.4kg,比对照南薯88增产26.62%。
栽培要点1、适宜地区:适宜全国范围内甘薯种植区域。
2、育苗和移栽期:四川省内3月上旬地膜覆盖育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为最佳栽插期;外省按当地气候情况决定。
3、密度:亩植适宜株数3500~4000株。
4、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重施底肥,包厢或全层施用;追肥宜早。一般亩施尿素9~11kg、过磷酸钙10~14kg、硫酸钾10~14kg,在中等肥力田块净作种植即可获得鲜薯2000 kg/亩或淀粉500 kg/亩以上的产量。
5、大田管理: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防旱排涝,不打尖、不提藤、不翻蔓。
6.收获贮藏:在该省收获期一般是霜降至立冬。贮藏可采取托布津或多菌灵等药剂处理,然后入窖。做好保温、排湿、调气等工作。[1]
选育机构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前身为川北农业试验站。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科技实力雄厚、研究条件先进、专业优势突出、科研成效显著的全国知名农业科研机构。“七五”、“八五”均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研究单位,1987年以来13次荣获省“先进科研单位”、2次荣获市科技发展突出贡献单位称号。2006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在参评的1077个国家、省、市农业科研机构中列居第84位,在参评的505个地、市农业科研机构中列居第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