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枝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叶枝镇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

距维西县城86公里的澜沧江畔古老的叶枝镇,境内最高海拔4880米,北毗巴迪,南邻康普,西沿碧罗雪山主系山脉,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接壤,东沿云岭山脉与滇金丝猴主要栖息地施坝、萨马阁自然保护区相连,居住着1万多以傈僳族为主的9种民族,交通公路由维西直通德钦进藏。自古以来,叶枝镇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三江并流”区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里的傈僳族特色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府命名为“香格里拉傈僳族特色文化之乡”。在澜沧江西岸的查布朵嘎雪山,集雪山冰川、杜鹃林海、原始森林、湖泊、瀑布、河流及众多野生动物为一体,是探险旅游的好去处。其中,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叶枝王氏土司衙署”、叶枝同乐傈僳族生态自然文化保护村寨、叶枝新乐村农民哇忍波创造和发明的傈僳族音节文字、以及“兄弟崖”、“沧江过溜”、“响水谷”、岔江“小石湾”、“石刻佛像”、“生生洞”等,使叶枝这一“茶马古道鄙系睦访蛟鎏砹思阜稚衩亍?

“查布朵嘎”澜沧江上的明珠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奔流在雄伟的云岭山脉和碧罗雪山山脉之间,由北向南纵贯叶枝全境,形成深度达2000-3000米的深谷切割地带。由于海拔悬殊大,江边河谷地区气候炎热,霜期很短;而高山地区比较冷,有的山峰终年积雪,故境内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据调查,叶枝乡境内的珍稀动物有马鹿、岩羊、小熊猫、黑熊、獐子、滇金丝猴、云豹等;珍稀植物有珙桐、榧木、红豆杉等;有关专家还在乡内拉波洛村发现濒危植物———水清树。而境内的“查布朵嘎”风景点则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三江并流”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查布朵嘎”为傈僳语,含义为查布狩猎的地方,因相传查布常在此山狩猎而得名,地处澜沧江西岸叶枝乡拉波洛村境内,距乡政府驻地14.6公里,海拔4880米,是维西县境内最高的山峰,终年积雪。由“查布朵嘎”往东,数十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仿佛一串不小心滑落的珍珠在群山的褶皱之中熠熠闪光,其中最大的湖就在“查布朵嘎”山峰脚下,傈僳群众把它叫做“罗打喝”,意为最大的湖。每年五六月份,罗打喝附近的山坡草甸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片绚烂,而雪山上的积雪刚刚开始溶化,雪水从山头下来,形成30多条大小不一的瀑布,落在山脚下的青草下面,悄无声息的流入湖中。一时之间,白皑皑的雪山、五彩斑斓的山花、飞流的瀑布、成群的野鸭、放牧的牛马同时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之中,使人不禁想起“林深鹿饮溪,马鸣思丰草”的诗句来。由于海拔太高,这里的山顶没有植物生长,山顶的石头由于长期受风雨剥蚀,显得奇形怪状。其中有一个獐子崖,因传说獐子爬上山崖后无法下来而得名。獐子作为动物家族之中善于攀援的一员尚不能至,作为人,更可望而不可及了。然而无限风光往往就在险峰之间,或许越是险要的地方,才更是勇者的所爱。随着海拔降低,山坡上依次呈线状生长着灌木林、落叶乔木林、针叶林等,都是从未开发过的原始森林,许多珍稀动植物在这里自由繁衍,从来不受外界的干扰。雪茶、雪莲花、虫草、雪蛆、胡黄莲等名贵中药材随处可见。

农民哇忍波创造音节文字,叶枝镇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解放前的傈僳族大都处于“居山林,无屋室”的原始社会末期,而叶枝傈僳族已有固定居所几百年,进入了封建农奴制阶段,但由于农奴主(土司)的残酷统治及交通极为闭塞,傈僳族终生被锁在万山圈子里,失去了接触先进科学文化的机会,生产生活中长期沿习原始的粗放经营,且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靠刻木、结绳记事,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因此而备受上层统治阶级的欺诈和剥削。傈僳族音节文字的创造者叶枝乡新洛村傈僳族农民哇忍波,就是不堪忍受土司的欺诈,才立志为本民族创造文字的。经过7年的努力,哇忍波于民国12年(即公元1923年),创造了一套傈僳文字,并将所创的文字编成长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韵的291句,念起来琅琅上口,近似歌谣,易读易记,将这291句按顺序写下来,便是教学用的识字课本。这套文字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时间,仍无一个确定的名称,直到建国以后,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傅勋合著《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对它作了评价,并就其有关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后,指出“这是一种音节文字,没有字母,一个形体代表一个音节”,从此,有关学术论著便将它通称为“傈僳音节文字”,在此的基础上,国家又整理了今天通用的傈僳文字。傈僳族音节文字在社会上推行之后,人们把它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直至建国以后,当时有的生产队还用它记工分和用于账目文字,有的地方甚至将它用于写对联和告示。1983年以来,还有人将它写成条幅,参加州县举办的书法艺术展览并获奖,但它最大的功绩,在于以它为载体保存了一批珍贵文献资料。叶枝镇一带的傈僳族中,本来就保留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哇忍波作为当地祭天仪式的第20代主持人,用自己创造的音节文字记录了24部祭天古歌现部分收藏于迪庆州民族博物馆内,已由云南民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史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可追溯到明代以前的历史。除此之外,史料还涉及天文、历法、神话等方面,其中绘有3幅八卦太极图,以12生肖标示方位,而运行方向则与现在普遍流传的太极图相反。经学者研究认为,这种八卦图是从古羌人继承下来的,它同样能够表示季节的变化。傈僳太极图的发现,对于探讨先天八卦的起源,八卦的方向及太极图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均产生了特殊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的陈久金、木玉章两教授曾著有《哇忍波獐皮书中的傈僳太极图》一文,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阿尺目刮”民族歌舞抒怀希望,“阿尺目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镇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蹈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每队1名领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阿尺目刮”的声音和动作,都明显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故又称“山羊歌舞”,它再现了土著民族在大自然的恩泽中对生活充满希望,以其显著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向往大自然的质朴情感,讲述了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同时“阿尺目刮”涉猎傈僳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都离不开它。傈僳族人民在以“阿尺目刮”为媒体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同时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目刮”是傈僳族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舞蹈集成》之中。

古衙署文化与叶枝古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叶枝境内存在过王氏、李氏、祁氏、禾氏等几个显赫一时的封建家族,现今仍有众多的古代民居、街道还保存着旧时的容颜,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王氏家族最为有名,王氏属纳西族其祖先为木土府所委“木瓜”,即纳西军事首领(美国作家约瑟夫·洛克所著《中国西南部古纳西王国》一书中详细记载),受禾氏大管军节制,并与禾氏家庭有婚姻关系,后被清廷封为“北路土司”。王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其房屋建筑完全摆脱了当地的建筑风格,融汉、藏、白族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建成大规模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群,占地面积50余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南北两套二进大院坐东向西,四周有围墙,四角有碉楼,建筑主次分明,自成院落又相互连通,门窗格扇做工精巧,雕镂细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经过几十年变迁和风雨剥蚀,“王府”建筑中还有城门,一个碉楼,北四合院及附属建筑尚属完整,城墙、花园、经堂、黑神殿等遗址尚有迹可寻。1998年,叶枝土司衙署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