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牡蒿
基本内容种中文名:狭叶牡蒿
种拉丁名:Artemisia angustissima Nakai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蒿属
属拉丁名:Artemisia
国内分布:产黑龙江(东南部)、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江苏及河南;生于低海拔地区的山坡及路旁。
国外分布:朝鲜(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朝鲜南部(釜山)。
海 拔:低海拔
命名来源:(植物研究)[Bot.Mag.Tokyo 29: 7. 1915]
中国植物志:76(2):237
系中文名:牡蒿系
系拉丁名:Ser.2.Japonicae Krasch.Ex Poljak
组中文名:牡蒿组
组拉丁名:Sect.7.Latilobus Y.R.Ling in Act
亚属中文名:龙蒿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 Dracunculus (Bess.)Peterm.
亚族中文名:菊亚族
亚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 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黄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细,稍膨大,具少数营养枝。茎少数或单生,高20—50厘米,具细纵纹,暗褐色;上部分枝,长2—5厘米;茎、枝、叶两面初时被微柔毛,后脱落无毛。叶纸质,小;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形或近圆形,长、宽1.5—2.2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一3)枚,裂片长0.5—1厘米,宽3—5毫米,再次羽状深裂或具深裂齿;中部叶近无柄,卵形或近圆形,长、宽1.5—2厘米,羽状全裂或近全裂,每侧有裂片2枚,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长0.5—0.8(一1)厘米,宽0.8—3毫米;先端尖,边全缘或有少数疏锯齿,叶基部狭窄,稍呈楔形,基部有极小型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小,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1.5毫米,下垂,具短梗或近无梗,基部具极小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疏的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外层总苞片小,卵形,中层总苞片长卵形,外、中层总苞片纸质,边膜质,具绿色中肋,内层总苞片长卵形,半膜质;雌花2—3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5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不明显。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用 途:入药,作牡蒿的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