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阳明山有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题解】阳明山,为秀峰七祖佛爷的道场地,著称“灵山福地”。位于永州市东南50公里,现为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该诗为陈荐在明万历初期,抵忤中宫冯保而称病回家修养期间所作。诗中表露了作者对阳明山的酷爱之情:“为觅秀峰踪,何年得栖隐”。

作品原文秋日登阳明山有感⑴

望里阳和杳⑵,迢迢路几重。

拟寻东井月⑶,更访西桥松⑷。

黄叶空山寺⑸,秋风薄暮钟。

何年得栖隐,为觅秀峰踪⑹。[1]

作品注释⑴阳明山:山名,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⑵里:故乡。阳和:指阳和山,在阳明山万寿寺东一里许。杳:深远、望不到边。

⑶东井:万寿寺东部泉井。

⑷西桥:位于万寿寺西部的高桥峰一带。

⑸黄叶:《秀峰祖师行录》有“留得色身登祖位,也得黄叶止儿啼”之句。

⑹秀峰:指七祖活佛秀峰禅师。据《阳明山志》记载,七祖活佛系湖南新田县南乡东山郑氏家族。其母李氏金姑遇仙翁手指塘中一莲花枝说:“这是你的贵子”,便怀孕生下秀峰禅师。长大后,不从父母要其入赘成婚,矢志出家为僧,寻觅来到阳和山。认为“大事因缘其在斯”,便入庵拜谒明公长老,取名“真聪”,号“秀峰” 。二十岁时到曹溪礼拜“六祖”,与住持体究“六祖”道要三年,默传“六祖”宗旨,复归阳和山,关闭入定,杜绝人事。三十九岁时,一心静摄养情,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约定三年期满,方可开关。当时南渭王之孙菊坡与蒋湘崖偕同阳和,启关谛视,发爪弥长,宛然如生。回告南渭王后,南渭王便崇其号为“七祖”,赠匾额“临济正派”,改庵名“万寿寺”,改其山为“阳明山”。七祖真身一直保留到解放后的文革前夕,文革期间,七祖真身不知去向。[1]

作品简析阳明山,为秀峰七祖佛爷的道场地,著称“灵山福地”。此山位于永州市东南50公里,现为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首《秋日登阳明山有感》为陈荐在明万历(明神宗年号,公元1573~1620年)初期,抵忤中宫冯保而称病回家修养期间所作。诗中表露了作者对阳明山的酷爱之情:“为觅秀峰踪”,“何年得栖隐”。[1]

作者简介陈荐

(1545~1632)明代学者。字君庸,号楚石,湖南祁阳县人,公元1571年(明隆庆五年)辛未科进士,累官户部尚书、河漕总督。为人刚正不阿。明代宦官权大,朝廷大臣宰相也畏惧他们,陈荐任御史谏官,过东厂不入,投侍生帖而去,因而抵忤中官冯保,赖首辅张居正力救,才得以保职称病回家三年。万历(1573~1620)年间,陈荐起按陕西,清理积牍得4万余金,用以赈济荒旱灾民。历河南副使,山西参政,四川提刑,再迁云南巡抚。天启(1621~1627)初年起南京吏部尚书,辞职未拜。在户部尚书任职上退老回家。一生从政50多年,为官公正廉明。著有《古今衷辩》100余卷。[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