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马灯戏又称“竹马戏”和“跑竹马”。马灯以竹为架,蒙以纸或纱布扎成。马首系于演员腰前,马臀系于腰后。马首颈带鬃毛,马臀后带条长尾巴。马首、马臀中空,可以插点燃的红烛。

马灯戏班,一般由10匹竹马、5个得婆(亦称小姐)、5个得公(亦称公子)组成。大型的马灯戏班则多达20余人,10个小演员年龄8至15岁,10个男性成人掌管后台、照灯、发帖、跑外场等。演出过场,小演员必由大人驮着去,马灯则雇人挑。

马灯戏从农历正月才三、十五日起灯,称“灯夜”,廿一日收灯。“灯夜”期间演出,马灯必先到佛殿进行拜祭,再转向祠堂下拜,方可进村跳竹马。后来,跳竹马中可插唱小调,插演小戏,祭祀的成分逐渐减少,娱乐成分增加,歌舞成分减少,戏曲成分增加,演小戏之前跳竹马。演出时间也延长至春耕生产前,演员和班社逐步演变为半职业状态。

马灯戏剧目分大花鼓和小花鼓两类。大花鼓剧目有《看相》、《补碗》、《卖棉纱》、《卖花线》等,内容有一定故事情节;小花鼓有《凤阳歌》、《十杯酒》、《十下鼓》、《十劝亲》、《走马调》、《正月是元宵》、《雪花儿》、《大雪花》、〈小雪花〉、《鲁智深》、《龙盘虎跃》等。后又移植《八仙》、《走广东》、《白牡丹点药》、《花园等子》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