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枯萎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瓜类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自1894年Smith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发现该病以来,已分布于世界各产瓜区,是一种世界性瓜类土传病害。1899年我国东北就有报道,当今,在我国南北方瓜区都有发生,以西瓜发病最重,南瓜次之,尤其是连作地发病严重,常可造成全田毁灭,枯萎病的危害是瓜类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症状识别本病于苗期、伸蔓期至结果期都可发生,以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为发病高峰,果实开始成熟时病害又趋于稳定。其典型症状是萎蔫。幼苗发病,子叶萎蔫或全株枯萎,呈猝倒状。开花结果后发病,病株叶片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为明显,早晚尚能恢复,数日后整株叶片呈褐色腐烂,稍缢缩,茎基部纵裂,裂口处有时溢出琥珀色胶状物,将病茎纵剖,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在潮湿环境下,病部表面常产生白色及粉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侵染循环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未经腐熟的肥料中及种子上越冬。病原菌在土壤中能存活5年左右。可借种子带菌进行传播。病原菌从南瓜根部侵入为害,根部受伤或有线虫为害的伤口,有助于病原菌侵染。

发病条件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大于90%时,易发病。土壤偏酸,土质黏重,地势低洼,田间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及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秧苗老化,大水浇灌或土壤过分干旱,连作,有线虫为害,都可加重枯萎病发生。

综合防治技术(1)种子处理 播种前采用温汤浸种法,在55~60℃温水中浸种20分钟;用药液浸种,40%甲醛150倍液浸种30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80%抗菌剂“402”2000倍液浸种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待播;药剂拌种,以干种子重量的0.2%~0.3%的敌克松,拌种或多菌灵拌种,或用每100克增产菌拌种1000克;种子包衣。 (2)实行轮作 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5年以上的轮作,也可实行水旱田轮作,瓜田应尽量选择中性或微碱性的沙壤土种植。 (3)土壤处理 土壤深翻晒垡,重茬田采用移沟法对阴阳土进行交换。酸性土壤可施用消石灰或喷洒石灰水。有枯萎病史的田块,播前用五氯硝基苯、多菌灵、敌克松杀菌剂喷洒瓜沟或将药土施入播种穴,进行土壤消毒。 育苗土应选用非菜地、非瓜田土,加肥料配成营养土,最好采用营养钵育苗,苗子成活率高。 (4)加强栽培管理,播前平整好土地,施足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作基肥,灌足底水,适时早播,应掌握幼苗期少浇水,生长期根据苗情采用细流浇灌,严禁大水漫灌、串灌,田间积水要及时排出。追施肥料切忌伤根,氮、磷钾肥应合理搭配或施瓜类专用肥,叶面喷施微肥能增强植株抗病性。合理整枝打杈,严防造成伤口过多,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侵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