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小学
学校简介永川区上游小学创办于清乾隆52年,原名东皋书院,位于永川市主城区繁华商贸地段。学校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有两个教学部。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2100余人,教职工117人,其中小高级教师90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本科学历教师36人,研究生学历2人;重庆市级骨干教师5人,永川市级骨干教师9人。
近年来,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攻方向,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创造的主人”为目的,坚持“人本、和谐、创新”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正深入研究家政教育,创建国内家政教育品牌,形成办学特色,成立了家政教育社区实践基地和家政教育研究中心。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永川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
学校十分注重科研兴校,坚持不懈,先后承担联合国、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创新学习研究、重庆市级规划《小学家政课程建设与家政教育研究》(该课题第一轮研究已通过重庆市专家评审结题,并受到各级专家的高度评价)、中科院《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研究》等,并且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赛课、说课、论文竞赛获奖和公开发表文章达520余人次,先后出版了小学家政教材(一套六册)、《校本研究与教育实践文集》,校长蒋仁菊同志还编著了《感悟与探索》一书。
学校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被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创新学习研究实验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教育学会学习指导专委会理事单位、全国网络教育系统示范单位、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永川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多年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学生,有不少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深造,其中雷鸣同学从北京大学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蔡玉亭同学采访“保护母亲河行动”,受到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小平等领导的亲切接见;2007级黄然同学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少先队员,并受到重庆市委副书记刑元敏的接见。近三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竞赛获奖达480余人次。学校办学目标明确,教学质量突出,年年被市教委评为教学质量先进奖、教育目标综合督导评估特等奖。
学校历史上游小学是永川历史最悠久、解放前后办学规模最大的主城区学校。前身系“东皋书院”,清乾隆52(1787)年正式建校于城内文昌宫(今文化馆)。东皋书院是由群众出资,官家监督办理的半官办性质学堂。聘当时名儒为书院负责人,举人、廪生为学堂讲师。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东皋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按光绪二十八年颁布的《学堂章程》开设了经史、策论等课程,并添设了数学、体操等学科。
1912年(民国元年),全国学堂统一改为学校,“官立高等小学”便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
1927年(民国十六年),实行小学“四二制”、中学“三三”制的新学制,“县立高等小学校”合并由文庙(今上游小学)迁入文昌宫的“县立初等小学校”成立了“永川县立小学”。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四川省督察专员公署驻永,“永川县立小学”改名为“东高小学”。
1941年(民国三十年),实行新宪制、政教合一,“东高小学”改名为“永昌镇中小学国民小学”,由镇长兼任校长,学校设立教务主任。
解放前,学校常年办学达24个班、幼稚园2个班,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60余人。
解放初期,因拆改危房,压缩了6个班。
1951年,永昌镇更名“城关区”,学校也因改名为“城关区第一小学”。土改后,学校又更名为“永川县城关区中小学”,并负责辅导城关区各校的教学、政治学习、少先队工作。
1954年,学校按街道命名又改名“永川县木货街小学”,仍然履行“中心小学”职责,还承担了村小和永川师范实习生的实习任务。1958年附设4个民办班,办学规模达24个班,学生1200余人。
1961年9月,县委将文化馆迁至木货街小学校址,木货街小学遂于次年迁至文庙(现上游小学校址),改名为“永川县文明路小学”。
1964年达16个班,学生900余人,教职工37人。
1966年9月破“四旧”,城区各街道纷纷更名,文庙后的骑龙街改名为上游路,学校也改名为“上游路小学”,亦即现在的“上游小学”。和全国各地一样,上游小学未能躲过“文革”的劫难,校舍设备曾经惨遭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上游小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多次被评为地、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成为上世纪80年代永川教育的窗口学校。
进入21世纪,学校凭着多年的积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今,学校拥有两个教学部,办学规模达30个班,4个学前班,学生达2500余人,教职工1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