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带鹀
基本信息
白冠带鹀(17张)
【中文名称】白冠带鹀
【拉丁学名】Zonotrichia leucophrys
【命名者及时间】Forster, 1772
【英文名称】White-crowned Sparrow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鹀科、带鹀属
【亚种分化】5种
物种特征白冠带鹀属小型鸣禽,头部有独特的标记,背部褐色,有黑色条纹,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通常栖息于半开放的地区的灌木丛。主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蜘蛛。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由雌鸟在地面或树上、灌丛内筑碗状巢,卵蓝绿色或淡绿色,12至14天孵化。雄鸟帮助喂养雏鸟。
分布范围分布于巴哈马,加拿大,开曼群岛,古巴,墨西哥,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伯利兹,格陵兰岛,牙买加,日本,巴拿马,俄罗斯联邦。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