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花叶病毒科
特征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二十面体(T=1,拟T=3),直径28~30nm,无包膜,豇豆花叶病毒和菜豆荚斑驳病毒的三维立体结构非常类似于侵染脊椎动物的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病毒结构(拟T=3),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中的烟草环斑病毒三维立体结构也与之相似。病毒纯化时分为三种组分,顶部组分(T)为空壳粒子,不含核酸;中部组分(M)含有单分子RNA2;底部组分(B)含有单分子RNA 1。病毒粒子具热稳定性(热钝化温度通常超过60℃),多数对有机溶剂敏感。豇豆花叶病毒属和蚕豆病毒属的外壳蛋白由两个多肽组成,分子质量为37~45kDa和21~27kDa,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则是一个外壳多肽,分子质量为52~60kDa。豇豆花叶病毒属的外壳蛋白可能是糖基化的。[1]
豇豆花叶病毒科的病毒结构示意图。
小RNA病毒(上)、更豆花叶病毒(中)和线虫传多面体病毒(下)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
二分体基因组,为线形正义ssRNA,总基因长10~15kb,各属病毒RNA的大小不同。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的RNA 1为7.2~8.4kb,RNA 2为3.9~7.2kb,豇豆花叶病毒属和蚕豆病毒属的RNA 1为5.9~7.2kb,RNA 2为3.5~4.5kb,分别由不同的病毒粒子包裹,RNA 1被包裹在B粒子中,RNA 2被包裹在M粒子中。RNA的3'端为Poly(A),5'端为VPg结构,两条核酸对于系统感染都是必需的。病毒RNA的翻译产物为多聚蛋白,经过加工切割成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外壳蛋白由RNA 2编码,豇豆花叶病毒属和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的移动蛋白由RNA 2编码,NTP结合域、VPg、蛋白酶和聚合酶均由RNA 1编码。[1]
该科豇豆花叶病毒属的寄主范围窄,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和蚕豆病毒属的寄主范围宽,每一属内病毒的发病症状各异。该科病毒均有生物介体,其中豇豆花叶病毒属的自然介体是甲虫,尤其是金花虫科的一些种。蚕豆病毒属的自然介体是蚜虫。多数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病毒的自然介体是线虫。所有病毒易机械接种传毒,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病毒常常种传,而在其他两个属中则较少见或不能种传。病毒是良好的免疫源,同属内的病毒之间有显著的血清学关系。[1]
分类共3个属。[1]豇豆花叶病毒科的系统发育树
中文名
学名
特征
豇豆花叶病毒属
Comovirus
RNA 1小于7.2kb,甲虫传播
蚕豆病毒属
Fabavirus
RNA 1小于7.2kb,蚜虫传播
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
Nepovirus
RNA 1大于7.2kb,通常由线虫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