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
古县名。西汉置,因有柴桑山而得名。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东汉末曹操率军自江陵东下,诸葛亮至柴桑与孙权计划抵抗曹军。也是晋代大诗人陶潜(陶渊明)的故乡。
历史关联
当长江之水流至庐山山麓,相汇鄱阳湖,即已达古之柴桑,今之江西九江市,此地尽集烟锁江南之美,回廊亭榭,山色空蒙,烟水淼淼,想英雄身影乍隐乍现于雾锁烟笼,披甲横剑,临水伫立,衣带当风,阅师点将,以时来风送之姿,立不世功业……
九江市星子县即为古柴桑之所在,柴桑为赤壁大战前东吴之治所,此处有甘棠湖,湖内有浸月岛,岛上有翠照轩、听雨轩、奕亭、浸月亭、船厅、烟水亭、纯阳殿、五贤阔、观音阁。烟水亭正是周瑜点将台之所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南下,周瑜痛陈利害,六神无主的孙权决意联刘抗曹,拜周瑜为联军主帅,将长江以南之境都押注在周瑜身上,《星子县志》载︰「孙权命周瑜向鄱阳湖教习水军。」周瑜乃仓猝上任,匆忙之间在甘棠湖日夜操练水军,与曹军背水一战,终大败曹氏二十三万大军,奠天下三分之历史奇局。
山拥千嶂,江环九派,“士高气清、富有佳境”。自古以来,柴桑就是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柴桑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背倚庐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柴桑又名九江,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后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柴桑开发历史较早。夏、商时期,柴桑属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柴桑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吴头楚尾”之称。柴桑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后九江又有柴桑、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称,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浔阳、江洲着称于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为36郡,设有九江郡。西汉时,九江始建县,称柴桑。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车骑大将军灌婴在此凿井筑城戍守,称位城,又称灌婴城。三国时属东吴,隶武昌郡。
柴桑曾是兵家逐鹿的战场。从西汉初年刘邦派车骑大将军灌婴追击九江王英布,到东汉末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在鄱阳湖上操练水师……千百年来,驰骋江州大地的金戈铁马,留下了许多古战场的遗迹。《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柴桑口卧龙吊孝”等故事,都与九江有联系,遍布于匡山蠡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