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步枪
7.92mm中正式步枪,为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中正式步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仿制过程中国从清末以来就开始不断的引进、仿制毛瑟系列步枪。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击败各地军阀,实现了中国在分裂近二十年以后的政治统一,军队开始尝试统一制式武器。当时中华国民政府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开始军事整编计划。在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及其所使用的弹药为原型进行仿制,选用该步枪作为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
1934年时财政部向德国毛瑟厂订购了一万支1924年式毛瑟步枪装备武装税警总团(著名的新编第三十八师的前身),并得到该厂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由巩县兵工厂负责筹备制造1924年式步枪。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最早生产,从1935年初就开始小量试产,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原定名称为“二四式”。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得名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中正。1935年10月,该枪正式开始大量生产。中正式步枪使用7.92×57毫米毛瑟枪弹,比较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50毫米步枪弹威力明显大。中正式采用的刺刀与毛瑟式步枪不同,因中正式枪身较短,为了与枪身较长的三八式步枪在格斗时相抗衡,其刺刀较长,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刺刀的全长还长,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现存的某些早期生产的枪采用了二段式的枪托,但没有接榫,只是用胶黏住,然后在枪托底板再用螺丝锁住。这种作法是日本人所发明的,据说原因是节省木料,而且增加枪托底部的强度,但是时日一久,接合处必定裂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巩县兵工厂奉命将全部机器拆卸运往湖北汉阳。1939年,改名为第十一厂之巩县兵工厂将枪厂交给已改名为第一兵工厂之汉阳兵工厂,从此第一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其实还是巩县兵工厂的原班人马。1940年,内迁重庆的第二十一厂(金陵兵工厂)开始筹备生产中正式步枪,对中正式步枪制造工艺进行了改造,于1943年开始批量生产。
制造情况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军队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1937年兵工署参照了德国工业准则,制定了《中正式步枪应用材料之规范》,统一规定了枪件名称、材料名称、各组件的机械性能。到了1943年,第一厂、第二十一厂、第四十一厂三个生产步枪的工厂,都采用同样的图纸,同样的检测标准。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不断尝试将步枪制式化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当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军队国家化,随着中央军的建立,慢慢的有了些成果。由于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国内的制造工艺差,除了汉阳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质量相当不错以外,其他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质量差别很大,有一些粗制滥造的该枪实战中有效射程只能够打300到400米。
中正式步枪是抗日战争期间民国政府军装备的制式武器。抗日战争期间到到1949年,中国一共生产了大约六十万至七十万支中正式步枪,其中第二十一厂共生产四十余万支。由于日军进攻,各地兵工厂一再搬迁,也影响了中正式步枪的产量。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开始逐渐被美式步枪所取代。直到1950-1960年代,中国的大陆与台湾还装备大量中正式步枪,主要用于民兵训练。
原型枪关于中正式步枪的原型枪多有混淆之处。毛瑟系列步枪历来在中国有良好的声誉,仅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就进口过很多,其中既有德国原产的1924年式毛瑟步枪,也有比利时FN M1924/1930、捷克斯洛伐克Vz24步枪等毛瑟步枪的仿制品,这些毛瑟式步枪长度相仿,外观相似,故有人认为中正式步枪的原型枪是来自比利时FN M1924/M1930。此前只有广东省第一兵工厂在1932年仿制过比利时FN M1930式步枪,但产量不大。其实中正式步骑枪源自德国毛瑟厂1924年推出的,标准型的民用步枪,是一种缩短枪管的“短步枪”概念步枪,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的。用600毫米枪管代替G98式毛瑟步枪的740毫米枪管,作为毛瑟步枪各种改良型的标准型。一般称为“1924年式毛瑟步枪”。
另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当时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生产武器进行了限制,因此德国绕过条约的约束,把生产合同都交给比利时、捷克、和奥地利来生产,因此中正式步枪的图纸有可能是从捷克、比利时这些地方来的,并非是来自德国的图纸。
中正式步枪参数口径:7.92毫米(中国旧称七九口径)
中正式步骑枪作业原理:旋转后拉式枪机,毛瑟式前栓榫锁定,手动(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弹仓容量:内藏式弹仓,5发,桥夹装弹
弹药: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枪全长:1.110米
枪管长:600毫米
瞄准具: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刺刀全长:575.5毫米
全重:4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