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江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弓江蓠是一种海产红藻。其藻体黄绿色或紫红色,多肉软骨质,直立圆柱状,高6~10公分,直径0.3~0.4公分,互生或不规则分枝,分枝多弓状弯曲,分枝基部不缢缩,主轴基部变细,具有盘状固着器。藻体内部为单轴型构造,顶端有一生长细胞,成熟藻体无明显中轴构造,中间髓部由大的薄壁细胞组成,皮层细胞小,呈圆形、长圆形或方形。弓江蓠的细胞壁含有丰富的藻胶,是提炼高质量洋菜(agar)的最佳原料。弓江蓠的色素体,除含叶绿素a、叶绿素d、叶黄素及胡萝卜素外,还含有藻胆素,如藻红素及藻蓝素,故藻体多呈现紫红、玫瑰红、暗红等颜色。

中文学名:

弓江蓠

别称:

弓龙须菜

二名法:

Gracilaria arcuata

门:

红藻门Rhodophyta

目:

杉藻目Gigartinales

科:

江蓠科Gracilariaceae

属:

江蓠属Gracilaria

种:

弓江蓠

目录

分类原变种概述形态特征习性产地异枝变种原变型概述形态特征习性异枝变种吸盘变型概述形态特征习性产地

分类该种的外形与江蓠属中的其他种易于区分,在鉴定上不甚困难。弓江蓠的藻体外形

在检查过的标本中,有以下两个变种和两个变型。[1]

原变种概述学名:Gracilaria arcuatavar.arcuata

模式标本产地:红海。[1]形态特征藻体圆柱状,体形粗壮,一般高4~15cm,宽3~4mm,不规则的羽状弓江蓠原变种藻体外形

分枝,互生或偏生,有时也有叉分现象,4~5次分枝,分枝密,枝距短,故常在外形上呈繖房花序状,主干和分枝粗细一般,相差不大;分枝基部不缩,枝端尖锐,上部常弯曲成弓状,在弓状枝的外边常偏生有小枝。新鲜时肉质,体表光滑,干后变硬,软骨质,收缩后表面显现皱纹;干标本蛋壳黄色或暗褐色;制成的腊叶标本不能很好地附着于纸上。[1]

藻体的切面构造:髓部由7~8层大的近圆形薄壁细胞组成,径338~818μm,壁厚3~8μm;外围1~2层内皮层细胞,33~39μm;表层由1~2层微圆到长圆形含色素体的小细胞组成,10~17μm × 7~13μm;体表胶质层厚7~10μm;髓部和皮层之间细胞的大小有骤然的变化,因此,二者的界限较清

弓江蓠的细部结构图(7张)

楚。[1]

四分孢子囊呈十字形分裂,散生在藻体的表面各处,埋卧于皮层细胞中;表面观微圆形;横切面观卵形或长圆形,大小约为43μm × 33μm,被稍微变态的皮层细胞包围。囊果球形,突出于体外,具喙状突起,基部收缩,高1.1mm,宽1.8mm;切面观,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产孢丝,其顶端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果孢子囊,囊径39~56μm,具有显著的星状中心体。囊果被由13~17层细胞组成,厚250~280μm;中部的细胞稍大,向内向外的细胞则略小,细胞圆形至椭圆形;表层细胞与内部细胞形状的区别不大,胞壁明显,在低倍镜下观察,细胞排成纵列。有较多的吸收丝联结于产孢丝与囊果被之间。囊孔位于顶端。精子囊未发现。[1]习性原变种多生长在大干潮线以下礁湖内的碎珊瑚上。四分孢子囊见于4、6月,囊果见于4、5月。[1]产地中国海南省的海南岛,东沙群岛及西沙群岛。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太平洋中的汤加群岛和萨摩亚群岛,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毛里求斯,红海,地中海。[1]

异枝变种原变型概述学名:Gracilaria arcuatavar.snackeyif.snackeyi

模式标本产地:印度尼西亚。[1]形态特征藻体圆柱状,一般高6~10cm,不规则羽状分枝,偏生,偶有对生或叉分现象;主枝5mm宽,分枝1.5~3.5mm,故主枝和分枝粗细相差显著,枝端极尖细,4~6次分枝。[1]习性原变型生长在礁湖内大干潮线下1m处的珊瑚上。[1]

异枝变种吸盘变型概述学名:Gracilaria arcuatavar.snackeyif.rhizophora

模式标本产弓江蓠异枝变种吸盘变型的部分藻体

地:毛里求斯。[1]形态特征体圆柱状,一般高6~11cm,主枝较粗,宽5~5.5mm,分枝不规则,末枝宽1mm,主枝和分枝的粗细有明显的区别;枝端尖细,分枝间距较大;小枝边缘生有吸盘状附着器,以助其藻体牢固地附着于生长基质上。[1]习性该变型生长在中潮带、低潮带的岩石上,以及环礁内低潮线下0.3~1m深的珊瑚礁上。[1]产地中国海南省的西沙群岛。毛里求斯。[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