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塔
燕塔坐落于莘县山东省聊城市旧城中心原文化馆院内,旧志中称“古塔”、“宝塔”,外地人称“莘县塔”,莘县人则因塔上有一种体形独特的燕子栖息而称之为“燕塔”。原塔奠基于宋治平元年(1064年),竣工于金天眷二年(1139年),建造工期75年。塔共十三级,为阁楼式青砖木柱结构。塔身八面,每层四门,通高66.7米。塔基南北径长21.67米,东西径长23.33米,占地371平方米。燕塔的垂直高度为古楼的2倍,比临清的舍利塔高6.7米,是鲁西一带最高的古建筑。古燕塔在莘县矗立了829年,历经地震无数,塔身无明显倾斜,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8年以安全原因被拆毁。塔基下出土石匣一具,内有银片和舍利子。第七层中拆出银塔一座,第十层中发现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和手书《陀罗尼经》各一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修复燕塔的意向一直在群众中酝酿着,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曾广福和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都是积极的倡导者。1983年和1995年有关部门曾两次提出修复燕塔的动议,莘县酒厂和莘县外贸总公司表示要大力支持。后来由于意想不到的原因,两次动议均无果而终。2004年和2005年,随着莘县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连续提出议案和提案,建议修复燕塔,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自发组织起来,愿为燕塔的修复献计出力。2005年8月19日,县委、县政府联席会议形成《纪要》,同意成立燕塔文化研究会,通过民间形式和自愿捐款的办法筹集资金,以实现全县人民修复燕塔的迫切愿望。2005年9月30日,莘县燕塔文化研究会经民政部门登记正式成立。实际上,修复燕塔的各项筹备工作从2005年6月开始就已在悄悄进行,县内外各界人士对修燕塔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给予了大力支持,新塔设计、塔基挖寻和局部拆迁工作进行得都很顺利。新塔计划在原址修建,仍为十三层,通高69米,内设电梯和步行梯,每层皆安装外回廊,以利观瞻。同时加大内部空间,安装效果灯,逐渐成为县城一带耀眼夺目的突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