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儒皮影戏演技
基本简介李兴儒皮影戏演技是陕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汉阴90%人口为湘、鄂、广、赣、川后裔,各地移民杂李兴儒皮影戏
[1]
居后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后产生新的移民文化,李兴儒皮影戏演技也是如此。
据汉阴县志及老艺人口碑资料,1737年(清乾隆二年)至建国前,汉阴皮影班社有专业和玩家班社之分,所唱剧目为大本汉剧,音乐唱腔、表演、行当等都与周边湖北、四川大不同,与本省的关中皮影流派也大相径庭,汉阴皮影与汉剧的兴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阴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洞戏楼”壁题上还留有当时演出皮影班社和汉剧班社的墨迹。汉阴皮影载入《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著名汉调二簧皮影、大戏艺人姜子瀛(1850年—1934年)一生从事二簧艺术,皮影表演技艺高超。
皮影自西汉开始,唐代黎园坊中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明清时期已达鼎盛阶段,李兴儒作为汉阴皮影戏的代表人物自小跟班学艺,18岁前和多位老艺人合作拦门演出,练就手上绝技而独立挑班,至今尚在演出,合作艺人、徒弟有:刘历家、杨家和、刘培家、李友仁,李斌、陈先宝、杨平、王开军等。
20世纪中,以李兴儒为代表的汉阴汉调二簧皮影班社有十多副影箱,而21世纪初尚在演出的只有2个班社。皮影班社前景令人担忧,特别是老艺人李兴儒皮影戏绝活若不及时抢救保护,这一民族瑰宝,优秀的传统艺术将后继无人,自行消亡。[2]
基本内容李兴儒皮影戏演技主要是以其过人独特的表演技法和绝技而鹤立鸡群,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皮影戏中一枝锭放的奇葩,2007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对其进行专访,录制了长达10多分钟的专题新闻《最后的班主》在“乡土”栏目中反复播出;2008年,民俗网对其演技进行采访,制作了长达20分钟的专题片《探访皮影绝技》在民俗网上播发。李兴儒皮影戏演技的主要特点是:
1、汉调二簧唱腔。李兴儒皮影唱腔采用当地的汉调二簧唱腔,同时融合浓郁的巴山语音、湖广音韵、西南民间音乐元素,逐渐形成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南北包容的格调、质朴无华的演出风格深受陕南、湖北、四川北部广大群众喜爱。
2、数量较大的本戏、折子戏“保本”演唱角色。汉阴县的汉调二簧皮影戏的演出剧目,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皮影戏艺人最多达320余本,健在的皮影戏艺人李兴儒继承了剧目200多本,仍能演唱120本以上传统戏。同时也吸收了当地八岔戏、二棚子戏等剧目,作为“送客戏”。由于有众多熟悉的剧目可供观众挑选,也是皮影戏长久生存的原因之一。
3、全面的演唱技能。在演唱中,不光行当分划仔细(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简称“一末十杂”),而且表演程式、文武场配合严密,一板一眼从不马虎,精心设计。汉调二簧的完美表演体系给汉阴皮影戏提出了严谨、规范的表演要求。皮影艺人李兴儒是戏班里的全才“一末十杂”所有角色均能演唱,且尤擅旦角,当时尽管已77岁高龄,但嗓音仍宽、甜、润、脆、柔、媚。一曲歌来,字正腔圆,令人欲醉,疑为天簌之音,为陕南皮影戏界颇有声誉的男旦。
4、规范的表演形式,古老的汉调二簧,经历代艺人们创造、提炼、升华,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表演程式。要求艺人具有过硬的手上功夫。自幼跟班学艺的皮影戏艺人李兴儒表演皮影时五指灵活、动作精巧,摹仿人物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表演打仗时能双手执8兵将走场打斗,且能个个翻越。在每一手执两将互斗中,能将两手中左右两将转身双双对打,堪称绝技。
5、独一无二的绝技手法。李兴儒皮影戏演技绝活之一是,在表演利用女性在幕布上转身时将俊脸瞬间变为鬼魂脸,再转身变为俊脸的数次互相变化时,动作手法极快;在武将打斗中,有马上斩人头落地等技艺。他表演“抖马”、“大刀花”、“耍下场”时,动作逼真,边式犹美,场面火爆,程式规范。李兴儒皮影戏另一绝技是,在演出剧目中有烟花烧狮子、放火药铳,接龙灯狮子、彩莲船情节时燃放鞭炮却不烧亮子,造险助势,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6、皮影班社组制。中国各地皮影班社组制有不同,一般都需6至7人,李兴儒皮影班社只需4人。特别是拦门人其它地方要两人以上,李兴儒表演时只需其一人执皮影表演,全班亦可少至3人。[3]
基本特征李兴儒皮影戏演技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在移民文化、南北文化共融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1、剧目唱腔。作为汉阴皮影的杰出代表,李兴儒皮影班社是用汉调二簧作为唱腔的皮影戏。延用汉调二簧的唱腔、剧目、表演程式,用皮影作介质,达到教化的目的。
2、李兴儒皮影演技与其他剧种共融。汉水流域遗产丰富,戏剧以汉调二簧为主,并存的有八岔、道情、弦子戏、二棚子、地蹦子等,各剧种特征鲜明,但同时在并存中相互借鉴、渗透、共融,李兴儒皮影演技承袭了汉调二簧的正规、严谨,吸收了八岔、鬼戏的恢谐表演,从二棚子、地蹦子戏中吸取热闹、喜庆、幽默、风趣、惊险刺激的表演。
3、皮影雕刻。由于皮影集戏剧表演、把玩欣赏、收藏为一身,雕刻不计成本,力争精益求精。影子式样高度提练概扩,工艺化、图案化、理想化。
4、组织小、便于传播。李兴儒皮影班社只需4人就可在可大可小的场地上表演,行走方便,适合丘陵、山区、居住分散地区。一套皮影箱可使用将近百年,人员少开支小,是它能够顽强生存的重要因素。[4]
主要价值李兴儒皮影演技吸收了汉阴皮影戏精华历经数百年创造、升华、完型、改革的漫长艺术道路,形成了其规范的程式、鲜明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表现风格,特别是共融南北、吸收其它艺术门类营养,唱腔、表演、剧目都需要从实用性、经济开发、收藏等方面进行认真地研究。从艺术角度研究其唱腔、表演、工艺、民间美术,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广东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课题组曾专程来汉阴调研皮影演技和刀刻皮影工艺,并撰文发表在专业杂志上;中央电视台于2007年制作专题片《最后的班主》、民俗网2008年制作专题片《专访皮影绝技》,表现汉阴皮影艺人李兴儒的精湛技艺和濒危状况。[5]
相关器具与制品李兴儒皮影班社的演出对场地要求不高,由于皮影大小所限,观众太多看不清楚,太少不闹热,能够容纳下200人的场地最为适合,不论剧场、院落、堂屋即可。主要从三个层面欣赏;一听故事,欣赏故事情节。二看拦门技巧,欣赏演员唱腔。三看皮影雕刻技艺。
皮影戏搭棚演出。棚高6尺、宽8尺,搭建时先钉脚钉,立竹竿、绑钩绳、拴拉绳、撑亮子(亮子为白布所制,高1米、宽2米,皮影在“亮子”上表演,用灯光照射,观众看到的是灯光照射的影子,而不见演员)。皮影出箱,摆挂停当,1人拦门(耍签子、耍皮影),1人坐统(鼓师掌牙板),1人琴师(唢呐兼云锣),1人司锣和钹,全场配合默契,井然有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