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
刘汝(1852——1911),字怡亭,号玉峰,晚年号澹园,临县东柏村人。生于世代苦志读书执教,以文名素著之家。其父刘如兰深受傅青主影响,“清才硕德,潜心理学,不慕荣利”,虽饱学而不仕。
汝受其父影响,自幼好读,善辨字,爱诗词,7岁父卒,因家境清贫,依附姐家为生。时值姐家张氏办有私塾,常恒立窗外,窃听先生讲授,默记于心。先生日见其来,甚感奇异。一日呼入询问,竟能将先生讲授背诵一字不错。先生深感其求学之诚,记忆之强,喜告其母说“是儿外痴内慧,将来必有造就。”并表示情愿不索学费,收他就学,汝才得入学就读。稍长归家,“居贫而志不倦”,师事本县贡生刘雨田,勤学苦读,继父遗风,工于诗赋。师爱其才,尽心教授。同治八年(1869),汝赴汾州府求学,除学好所定课程,尤重博览。因家贫无钱购书,常借读于书肆。如此苦学数年,胸怀豁达,学识大长,光绪八年(1882)科副贡,边执教于私塾以谋生,边博览诸子百家。光绪十四年中举,光绪十五年中进士,一时“名冠文场,声腾府属”,随即出任陕西神木县知县。赴任后,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声望颇高。他为体察民情,常至乡村走访,遇事立断。在神木县乡村看到苛捐杂税繁重,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即设法减免赋税。发现土豪劣绅残酷剥削欺压农民,即就地整治,为民解忧。神木系陕西风沙大、干旱多的贫困县,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即兴办学校,并因势利导,率县民开发碱场,务牧畜,鼓励农桑,使神木县的生产得有较大发展,去任时,绅民饯送塞途。长城横贯神木县境,地势险要,为兵家争夺之地。他为神木人勤朴善良之民风所感,望壮观之河山,也增添了不少诗作。所作的《长城颂》、《中华大地》等诗,抒发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由神木转任孝义厅同知,其地瘠苦年荒,盗风称剧。他到任后,既请放赈,缉匪复亲,行乡劝谕,逾数月民皆宁息。由孝义旋补麟游知县,藩司批禀他有“不嫌缺苦,不恤身劳”之评语。而他耳闻目睹,深感清廷腐败,朝政日衰,外患日亟。他认为己虽清正为官,竭力为民解忧,但“时事日非,事与愿违”。他不愿再为腐败的清廷作官,到职不久,即以请假归葬兄嫂为由,再未出任。日与子侄讲史论典,著书立说。著作有《云潜诗草》、《云吟小草》、《秦中吟》等诗作四卷七百余首,《宦余随笔》、《蓉岩杂著》文集二卷。
宣统三年(1911),刘汝因病逝世,终年58岁。内人将其遗作合刊为《澹园遗集》共六卷。清壬寅科举人赵玮作序云:“先生每成一气,下笔千言,倾刻立就。”“不仅以诗格见长,然诗以言志,志之所至,诗亦至矣,况先生之文诗,意在继述前型,抒发素抱,与寻常流连光景者迥然不同”。当时名人学者认为“近代本县诗坛名家,无出其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