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野色一桥分
作品原文南乡子
野色一桥分,活水流云直到门。落叶堆篱从不扫,开尊。醉里教儿诵楚文。
隔断马蹄痕,商鼎熏花独自闻。吟思更添清绝处,黄昏。月白枝寒雪满村。[1]
作品鉴赏这首小令以清幽淡远之笔,写词人自己乡居生活的情趣,在闲适静穆的意境之中,流露出凄冷的情致,是词人后期心境的形象反映。
小令开首四句,作者以清远蕴藉之笔,勾勒出一幅自己乡野闲居的环境。小桥、流水、行云、落叶、疏篱,这一切都笼罩在一片“野色”之中。作者把自己安置在这样一个闲适的环境之中,远离尘世,过着与世无争的闲散、隐居生活。他一友皆无,落叶从不扫。时不时还“开尊”饮酒,直到醉了为止。至此,作者以悠远、淡泊的笔调为人们塑造了一位与世无争、忘却尘世的世外高人的形象。然而,“醉里教儿诵楚文”,在句意上一折,似在不经意之中流露出一丝内心的真实情感。“楚文”,这里就是指屈原所作的楚辞。也许在这种恬淡清雅的环境之中,教子诵读楚辞有些不合时宜,但要看到此际作者正是在“醉里”,醉中往往会流露出真实的思想情感。所以前面的“开尊”饮酒,既可看作是怡然自得之时的饮酒,亦可看作愁极之际的饮酒。作者张炎是由南宋入元的遗民,又是宋贵胄之后,曾亲眼目睹了南宋的覆灭,其有故国之思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在这里,这种故国之思,却被压抑在深沉的心扉之后,使人无法直接窥得。
下片开头:“隔断马蹄痕,商鼎熏花独自闻。”谓自己断绝了与一切亲朋故友的来往,独自在室内嗅闻着花的清香。上片以极隐蔽的手法写自己已经关上的情感的闸门,这里则再言已经割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张炎在《高阳台》里曾这样写道:“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其句意虽非明白如话,直抒胸臆,却完全可用来作上片中的“开尊”和此句中的“独自”的注解。在这里读者似亦可看到作者在作冲淡之语的背后,正竭力维持着内心的平衡。“商鼎熏花”,以炉鼎焚烧燃料,利用其热气催开花朵。“商鼎”指商朝的古鼎,这里是一种雅致的说法,从中似也透露出一种怀旧的心理。“吟思更添清绝处,黄昏。月白枝寒雪满村。”独居斗室之中,边沉思边吟着诗句,此情此景,更增添了几分“清绝”,不知不觉地已经是黄昏了,往室外望去,一弯清月发出白光,从枝头上倾泻下来,照亮了满村的积雪。末句不仅写了“月白”、“枝寒”,还写了“雪满村”,三个冷清意象的排列,勾勒出一幅透出寒气的凄清夜景图。可以想象,这幅图所流露出的情思与一位恬淡隐居者的心境并不完全是合拍的。
这首小令里,作者的笔触由室外写到室内,接着又写到室外;由白天写到夜晚,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活动在这一画面之中的作者自身也是清冷孤寂的。这种意境除了是作者此时心境的形象反映外,也是作者艺术主张的实践。张炎在《词源》中主张词要清空,反对质实。这首小令在风格上显得清爽雅致,萧疏清淡。同时在文字上
张炎像
[2]
张炎
(1248~1320?)宋元之际词人。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凤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将张俊后裔。公元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白石后劲。曾从事词论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山中白云词》、《词源》,存词约三百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