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词语】:刺字

【注音】:cì zì

【释义】: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2.指名刺。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汉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汉文帝废黥。魏﹑晋﹑南北朝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隋唐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后晋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宋元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 4.宋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 5.有于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报国者;直至明代,仍有人主张刺字。

英汉词典:

[tattoo characters on the skin] 用针在皮肤上刻文字,并涂上颜色,使字迹明显,古时是一种肉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